原创 尼古拉的第三厅 首都书评
《于是之家书》(作家出版社,2017年,下文简称《家书》)是于是之先生的夫人李曼宜亲自编选的,小开本一册,不厚,适手而温馨。全书收录家书150余封,又收日记若干则以为补充,从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按写作之自然年代编排。阅读这份家书,让我们观察到一部艺术家心史,由此也体会到一颗追求真善美的灵魂在新中国前三十多年的爱与怕。
毛泽东的青年是不该吸烟的
于是之出生于1927年,正是左翼思想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新中国成立那年,他22岁,正是青春好年华。他们那代知识分子的履历,大多经历了一个思想改造的过程。而参加土改,对于或主动或被动地洗去他们身上的旧社会烙印,是极重要的一环。于是之参加土改的地方是湖南,时间是1951年11月至1952年3月。这段经历对他触动很大。一个全新的天地在他眼前打开,用他在日记中的话来说,“土改工作中每一步骤,都是一首诗啊!”“我自己觉得在剧院当中我真像个宠儿,这一下放我出来,接触这许多人,我开始觉得我不行了”。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反映土改的名篇,也是许多知识分子认识土改的“教材”。于是之也读了这部小说,将书中内容与现实农村相印证,令他收获颇丰。他对妻子说,“我们对农村的了解都太概念,好像那几个阶级都是各据一方,挑出旗子曰贫农、中农等等。其实不然”,“身为中国人而不面向农村,那他考虑一切问题都将是片面的,他就不容易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严肃意义”,“考虑中国的前途不该从天安门和王府井的基础上瞎想,应从农村的未来着眼”。“在农村工作才懂得什么叫新现实主义的艺术,和它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他起初希望李曼宜不要参加土改,但只经过一天学习,就改变了看法,对妻子说一定要争取参加土改。
土改的经历还改变了于是之对党和领袖的看法。“没有党是没有新中国的,党又是中国人组织起来的,我是中国人,就该入党。”思想改造的“成果”又反映到生活习惯上,于是之戒烟了,因为“毛泽东的青年是不该吸烟的”。
在后来的岁月里,于是之还曾多次参加过形式多样的政治运动。1961年,他随北京市委工作组去密云参加整社运动,这也是一种“学习”。在期间的一封家书中,他说,“我想学习这门东西,或者也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学经典著作,精读;一方面要浏览时人的这方面文章。只读前者,容易使自己觉得无处下笔,找不到研究的题目,看不见‘行情’;只读后者,怕要流于一般,便没意思了。” “学习”二字,在新中国语境中具有独特含义。新政权甫一建立,执政党就发出了“从头学起”的号召,这一场学习运动是针对全社会的,但主要目标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除旧布新,因此,对于作家艺术家意义格外重要。参加整社运动,于是之对农村更加了解了,还听老党员讲了不少革命故事。我们时常能读到 “举国上下,热气腾腾的革命气派又将出现,许多事情都是令人兴奋不已的。”这样的语句。我想,这不是为了表心迹而刻意喊的口号。不仅因为这是写给最亲密的人的家信。而且,于是之在信中还饶有兴致地记述了他说见到的农村风情:“山里,果子树上果子早已收了,叶子也差不多脱尽。只有杏树上还挂了些变黄的杏叶;偶尔看见一株红梨树,叶子仍是红艳艳地挂着。海棠树叶是早脱尽了的,但还有几颗海棠果挂在枝上,打柴时,就摘下来吃。”当然,这并不是说于是之就放弃了一个艺术家的清醒。相反,即便在政治挂帅的时代,他依然葆有对艺术的真知灼见。比如,看完《洪湖赤卫队》后,他觉得此剧“很好”,但也指出一个“大缺点”,“即是非历史地提了毛泽东思想”。
怜子如何不丈夫
艺术家大都感情丰富,于是之也不例外。自儿子于永出生后,家书里就多了一份柔情和牵挂。出门在外,碰到什么可爱的小玩意儿,于是之总忘不了儿子。“这里卖一种塑料的小水壶,背在身上,可供儿童旅行饮水之用”,“我在街上偶然遇到一种拼音扑克,便又买下了,又是一种培养他坐着动脑子的玩意”。即便是寄信用的信封,也换作了给儿童专用的,上面画着某种动物。在信中,他不忘给儿子留言:“于永:你好,现在爸爸正和农民叔叔一起工作,信封上的熊猫好不好?”儿子得了皮肤病接受治疗时,于是之又特意选了一个狮子信封给他,“多少会有鼓励他要勇猛之意”。当时儿子还无法读懂爸爸的信,但于是之有时又不满足于妻子做“二传手”,就在家书中直接附上一封用拼音写的信。可惜编选者没有把这封特殊的信收入书中,我们无缘目睹,但想来一定妙趣横生。
1961年,儿子快上小学了,起个什么学名,让于是之颇费心思,联系当时的形势,他想到了“于农”“于跃”,但又觉得“硬配合政治”。当然,于是之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身体和思想的成长。他主张要保护天性,自由发展。“小伶喜欢孙悟空,就该弄些棍棒教他耍……喜欢划船就叫他去划”。1964年上半年,为了写作后来定名为《矿山兄弟》的戏,于是之频繁赴煤矿体验生活。2月11日,才从门头沟京西矿务局返回剧院,4月又去了京西安家滩煤矿。星期六的晚上,他听到无线电放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又想起儿子唱这首歌的情景。在信中,他对儿子作文得三分又满不在意有些忧心,一方面感到“不能老批评他这一点”,一方面又觉得“这种苗头要抓住”。5月,于是之又要去徐州的贾汪煤矿等地深入生活,一走就是好多天。想到要离开儿子,他有些遗憾,“等我回去以后一定要带他出去划一次船。这可以先告诉他,我记得自他提出来以后,一直看我们忙,他就没再提过。”
于永的青少年时代,中国社会被浓郁的政治氛围所包裹。一个人的命运,往往由一纸政治鉴定决定。于是之对此十分清楚。文革中有一份材料诬陷于是之是“地下国民党”,耽误了儿子入团,这令他很忧心。在外出差还写信询问“入团事批下来没有?十分惦念”。当时是1973年,林彪已于两年前“自我爆炸”,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各方面情况出现转机。看得出来,于是之的信心也随之回升,在信中宽慰家人也宽慰自己地写道,“主席路线、政策的落实,确实还要有一个过程,着急也没有办法。只有相信党,相信主席的战略部署,一步一步地学下去、走下去,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然而,到了5月10日,还没有收到家里的回信,于是,他又不安起来,写信说“为什么我写去的前一封信没有回信呢?我想到的是儿子入团的事又生了什么波澜,你们不愿意写信告诉我。于是我就猜测起来,有时想得很严重。”
后来,儿子谈恋爱了,于是之的家书中又多了新的内容。1982年,在绍兴,他为儿子的对象叶京买了一个“麻包”,给儿子买了一件衬衣。再后来,于是之有孙子了,小家伙还没出世,就在家书里担纲重要“角色”。1983年9月,于是之赴日本演出《茶馆》,忙里偷闲,除了给亲友买礼物,还给未来孙孙买了一件小衣。出门在外,只要想到孙子,于是之总是十分开心,“小苗照片,连小舌头都看得见,笑得可爱。”“苗苗学虎吼,学猴子,看了信都使我乐。盼能早见到他,爷爷亲他了!”孙子会说儿谣了,也让他感到“大奇”。多年来出差给儿子买礼物的习惯保留了下来,只是馈赠对象变成了小孙子。1985年1月,在广州开会期间,逃会半日,上街给孙子买了一身薄毛衣裤,颜色是浅绿,买回来后同行者评价不高,并问他孙子长得白还是黄,“我理直气壮说:‘白!’”为孙子“拔闯”之态,跃然纸上。当然,于是之也同样关心已为人父母的儿子儿媳,在一封信中,他写道,“我倒是更关心叶京、于永他们的上下班问题,每天路上要三小时,叶京晚上还要上课,这就难为他们了。”舔犊之情,令人感动。
信中乾坤大
家书,也可看作个体对时代的速记稿,让后人窥见时事变幻以及社会心态的风向和消息。《于是之家书》同样是一份治当代史的绝好史料。
比如,从家书中,我们可以理出一份于是之五六十年代的大概书单,其中包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铜墙铁壁》、《共产党员标准》、《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创业史》、《星火燎原》等以及马恩列斯、鲁迅和高尔基的文艺论著,毛泽东的《文艺座谈会讲话》更是不止一次读过。一边读这些书,于是之一边反思自己的思想,感到“太缺乏革命的英雄主义的情感”。再如,1961年是空气相对宽松的一年,在这一年,“双百方针”重新被强调,给右派摘帽的速度也加快了。从家书中,可以看到于是之的心境也亮堂起来,“你也会被这山区、这人民吸引吧”“我爱上了我们的马栏村,也爱上了这里的人”,同时他也“自觉地”告诫自己:“最近‘艺术家’行情又见涨,使得有些人又飘飘然起来也。修养上是艺术家,作风上是普通劳动者,是上品;修养上是普通劳动者,作风上是‘艺术家’则是下品了。”字里行间传递出新中国知识分子复杂的心路历程。
又如,1958年11月,于是之去山东巡回演出《红旗飘飘》《烈火红心》。他参观了淄博寿张县的一家托儿所,“小孩都围一色红围嘴儿、一色小红帽出来迎接北京客人”,小孩中也有小领袖,带头喊口号,“为了幸福,我们不哭”,“为了万斤粮,我们不想娘”,“为了万斤社,我们不想爹”。这充满稚气的语言,不正是“大跃进”下充满稚气的历史的写照吗?
在1977年的一封信中,于是之说,他不想写斗“四人帮”的题材了。“这厂里的同志已觉得现在应写大干快上,老说那些‘四人帮’迫害人的事,并不是他们最想看的了。”“四人帮”的影响不可低估,但是一两年后,“如果不是写得特别深,正面的东西不是宣传得特别生动,只暴露暴露‘四人帮’,观众可能是不太感兴趣了。”到了1978年,于是之等人去大庆演《丹心谱》,会后石油、化工两个部的领导招待演员,叫郭兰英席间唱歌,郭自报唱山西梆子《红灯记》,但领导要求“要老的,要老的……《打金枝》”,郭兰英只好唱了《打金枝》。这又让我们看到,在文化艺术的领域,一旦政治的紧箍咒被去除,老百姓对美的渴求和鉴赏,就会如同春草一般挡也挡不住地滋长开来,而这给人的启示,又岂止是理解已成过去的历史呢。
(此文原发于《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