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伯阳
向往那片孤独和清幽
——重读梭罗的《瓦尔登湖》
我读《瓦尔登湖》,少说也有十六七年了。不知怎的,最近很想再推开那扇窗,看一看梭罗湖边那个简易的小木屋,看一看那片清幽的瓦尔登湖。我将带着茅台,把梭罗邀到他的那只船上,望着满湖的白云,让船轻轻地荡在湖边树影的滟潋之中,你一杯我一杯地饮着,直谈到太阳挂上湖西的树梢。我钦佩梭罗,钦佩他的勇敢。这是一种孤勇,我敢断定,他做出一个人去湖边居住的决定时,一定没有和任何人商量,也没有必要商量。这好有一比,比如鹰对麻雀说:你跟我到悬崖上去看看吧,那儿松树可绿啦!站在山巅望去简直是一望无际,心情可敞亮啦!麻雀一定说:哥你病的不轻啊!飞那么高多累呀,有谷子吃吗?还是在房檐下安全,风吹不到雨打不到的,挺好,何必折腾呢?这正如六根未净之人怎能理解菩萨的修行呢!正是梭罗的孤勇,使他在思想认识上,在对幸福的摄取和珍惜上,在对自然观察的细腻程度上,从而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上,对人生大格局的把握上,比中国历代的隐居者(竹林七贤、陶渊明、王禹称、王维等)意境更宏大,更澄明,更深刻。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都为了当官儿。当他们中的有些人官儿当的不顺时,就开始逃遁,即隐居、出世。什么田园呀,林泉呀,渔樵呀,归去来兮呀,便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可以说中国文人或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归隐田园,陶渊明可称为归隐者的老祖宗,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他们弃经典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追求独立自存的自由性,崇尚自然,主张清净无为,都有较浓的道家思想,这样看,梭罗有一定的道家倾向。仅从出世归隐、躬耕自资、欣赏自然这一角度来看,梭罗与中国古代的隐者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东西文化贯通的梭罗,还是有所不同。
1、 中国的隐者大都是逃遁。官场黑暗、社会险恶,我干脆不玩儿了,走人,惹不起还躲不起?而梭罗却没有这样的背景和动机,他是主动地去选择孤独地在大自然中生活。
2、 梭罗尊重生命。他把热爱自然提升到尊重动物生存权的高度。有了这种认识,世界将减少许多对动物的无常杀戮。
3、 梭罗提倡简单的生活。他认为离开了简单不仅是对资源的不尊重,同时也离开了人类纯朴质直少欲、与大自然为一体的本性。这样,他又把简单生活超越了俭朴和节约,提升到珍惜地球上有限资源的高度。
4、 梭罗敢于独处。在独处中自我对话,不断探索、修正和批判自己的言行,把独处的思辨提升到了不断接近“天道”的自我修为过程。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文人隐者做不到的。梭罗达到了一个高度,登上了一座峰,看到了一种境界,完成了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超越。这就是我请梭罗喝茅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