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one
3 理想的悲剧人物
亚里士多德为悲剧人物制定了规则:
首先:不应当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只能使人厌恶,不能引起恐惧或怜悯之情;
其次:不应当写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最违背悲剧的精神,既不能打动慈善之心,也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
再次:不应当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能打动慈善之心,但是不能引起恐惧或怜悯之情,因为怜悯是由遭受不应当遭受的厄运的人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关于悲剧人物,亚里士多德有一个“过失说”的理论,即:这是介于极好的好极坏的人之间的一种人,他们既不具有十分的美德,也不具有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从而遭到恶运, 这样的人和其在悲剧表现过程中所表达的苦难,才能引起人们的怜悯和同情。人物的“过失说”突破了当时社会的命运观,从艺术效果和心理效果强调了悲剧作为艺术 的有用性,使人从悲剧中更多地去关注人和人的行动,它代表了人类意识的一大进步;而亚里士多德对人物性格原则的要求,把叙事作品的人物描写独立出来,提到了理论的高度进行的系统研 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悲剧性格的本质。这一套悲剧人物 论,对后世的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他的主角依然只能是发生在贵族皇室英雄身上,没普通人什么事,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比较远。还是那种贵族的意识形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点精英意识。这个理论的产生和希腊当时的社会历史是有关联的,他特有的历史传统和阶级基础有关,也是导师亚里士多德这个理论据局限性的主要原因。
莎士比亚已经算是弱化了悲喜剧的界限了,但是他剧中的主角一般也都是王公大臣,反正就是皇室的,基本没老百姓什么事。到十八世纪,莱辛提出悲剧是“摹仿一个值得怜悯的情节”, 悲剧舞台上的主人公们经历了一个由帝王将相到市民百姓、由英雄到平凡懦夫的发展过程。这比较符合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也是西方对个人价值肯定而表现出来的一个结果。现在的悲剧的主角最能引起热门同情和怜悯的基本已经是我们身边生活着的一些所谓的小人物了。
还有一种说说法:像善人善报、恶人恶报的情节安排,只是迎合观众的软弱心肠,并无悲剧效果,倒像是喜剧特色,不能打动观众的心灵 。这个观点我比较赞同,这种创作还是处于比较低级的创造状态。
4、关于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
卡塔西斯既可指医学意义上的宣泄,亦可指宗教意义上的净化。由此可见,在古希腊它具有医学意义上的宣泄和宗教意义上的净化的双重含义。
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生很多不好的事情,一部分是由于自己的性格造成的,一部分是由于社会造成的,时常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不是经常可以得到发泄的,日积月累在心中沉淀,就变成了情绪垃圾,很影响人的心情,就需要找到一个释放的途径。人的情绪是随着悲剧情节的发展不断推进的,艺术的感染力又是无穷的,可以将人的情绪带到高潮,不知不觉达到亢奋的状态,引发出很多内心深入隐藏的情绪,通过悲剧的这种陶冶净化,可以使人的情绪达到一种平静。
喜剧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喜剧要拍的好也是很难的,高级一点的那种笑过之后让人思考的我就不说了,那种优秀作品太少了。但亚里士多德也明确在书中提到了他觉得悲剧比喜剧更高级,因此一直在希腊比较受重视。据说诗学也是有分析喜剧的部分的,但是后来遗失了,所现在只能看到关于悲剧的讨论。
不过现如今文艺的情况是,喜剧要比悲剧更受欢迎,电影院也是喜剧片卖得更好,笑一笑就过去了,现在社会基本已经是个全民娱乐化的时代了,对于稍微沉重或者说稍微需要点脑子的东西,人们情义都不愿意打开,觉得费劲,这个是和古希腊那个时候完全不同的社会情况,也许是现代人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真的太大了,精力太分散了,好不容易休息看个节目还要受教育,心理压力也挺大的。很难说是现代社会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个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