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驱动的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 《用户力》
前段时间读了郝志中写的《用户力》,作者的逻辑很清晰:以“用户需求驱动”为主线,串联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其中很多是以逆推的思路进行,比如如何发现用户需求:与常见分析思路不同,作者不是先找用户群体,再分析用户需求,而是先明确用户需求是什么,而后找到对这个需求最为敏感的群体。
作者:周建兵
按照作者的思路来看,分析用户需求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发现用户真正的需求——验证粉丝用户的需求是否存在——量化用户需求的目的、行为和原因——过滤掉不合理和小众偏门的需求——对进行需求排序——对用户进行分级,以更明确用户层级和需求强烈程度。
作者认为用户的真实需求,就是一个字“更”——更便宜、更快、更好玩、更多,这4个“更”是用户的典型需求。纵观互联网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无一不是在这4个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更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而取得成功的,比如滴滴实际上就是满足了用户更快、更便宜地打到车的需求,大众点评就是满足了用户更快地找到更多的吃喝玩乐的需求。
发现用户需求,关键是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然后根据需求确定用户,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找到“粉丝用户”——粉丝用户就是对产品最有需求的用户,并且是使用率最高的用户。找到粉丝用户,既可以验证需求是否真实,也对新产品上线后的使用、传播和反馈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大众点评发现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就是想要更快地找到更多的好吃好喝好玩的东西,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确定是哪些人有这个需求,同时要找到对这个需求最为敏感的群体(即粉丝用户)。
寻找粉丝用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去描述用户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用户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习惯等基本属性)、用户场景(设想用户产生需求的时间、地点和情景)以及需求频率(即一个时期内用户平均的使用次数)这三个维度去描述我们的粉丝用户。比如大众点评的粉丝用户可能就是那些年轻、有一定消费能力、喜爱美食的大城市白领们。
其次,通过需求采集分析的方法,来验证需求是否存在,量化用户需求的目的、行为和原因。
最后,如果需求确实存在,接下来就是要对需求分析时所获取的用户资料、反馈和需求数据等进行进一步提炼——确认用户需求是什么,进行排序;确认用户是谁,进行分级。
所以互联网产品需要更好的把握真实需求的关键信息。大数据应该是来自未来的信息,而不是简单的统计现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