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桥丨做最好的自己—读《弘一法师永怀录》

——读《弘一法师永怀录》

文:赵 桥

很多年前,第一次听到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就深为这首歌语言的典雅、旋律的幽婉、意境的淡远所折服,但对词曲作者不甚了了。
知道李叔同,知道弘一法师,是近十年的事。媒介的发达,特别是人们对民国时期诸多政治及文化名人的重新挖掘、评估、定位,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许多如星光般璀璨的大师,包括《送别》这首经典歌曲的词曲作者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法师这位传奇人物。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由衷地评价他:“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孤傲的张爱玲也曾坦言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的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李叔同、弘一法师是什么让林语堂、张爱玲等这些才华横溢的天才人物如此钦佩、折服?就表象而言,当然是大师那诸多的、常人无法企及的才华。后人总结,弘一大师一生,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可以说,他在整个艺术领域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大师的书法,早期作品“凝重厚实,舒展劲健,笔意开张”,出家后则变得超逸、淡冶,而晚年之作,更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
他的篆刻,上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自辟蹊径,存世的《李庐印谱》、《晚晴空印聚》是后学者视为瑰宝的法书。
若其绘画,他第一个把西洋绘画思想引进中国,第一个在教学中开创裸体写生,还是中国广告画、中国油画和木刻的先驱。
谈到戏剧,李叔同早年在国内演过京剧,赴日本后,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创始人之一。特别是他在话剧《茶花女》中,扮演茶花女,一时名噪中外。
至于音乐,他是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的创办人,也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了经典名曲《送别》外,《春游》是我国最早的合唱歌曲。
但倘若我们仅仅以天才来追溯大师这些艺术成就的源头和原因,那就太过于看重问题的表象,而未能切中肯棨。大师固然是天才人物,但没有踏踏实实的后天努力,没有十分勤勉地做最好的自己,大师也成为不了大师,至少不会成就如此卓著的大师。他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先生对乃师有过十分精当、中肯的评价:“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没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貌似平常的一段话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句中的“十分像样。
如何才能像样?当然是自身不懈的努力。
以习书为例,他的好友夏丏尊回忆,即便已经写得一手好字了,但李叔同先生还是“平居鸡鸣即起,临写古代金石、钟鼎”。没有闻鸡起舞的恒心,如何能一窥艺术的堂奥?因为这样的勤奋不辍,他才登上了书法艺术的巅峰。
再以他的出家为例。出家之苦,已非一般人所能忍受,而李叔同先生下定决心出家时,不仅认认真真做个出家人,而且选择了佛门中律己甚严、修行特难的律宗。为了振兴当时已经日渐式微的律宗,他数十年如一日,埋头研究和整理梵典,完成巨著《四分律戒相表记》,重兴律宗,成为一代宗师、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为后世所景仰的高僧。赵朴初先生用“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两句诗高度评价大师伟大的一生。
有个数据说明了大师做人的刻苦:弘一法师一心向佛后,心无旁鹜,精研律学凡26年,直至1942年圆寂。26年中,他始终是一领青灰相间、褴褛不堪的衲衣,补丁224处。
有个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小事说明了大师做事的谨严:他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临终时,他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
做人刻苦、做事谨严,并不是仅为小“我”;精研律学、一心向佛,更不是为了谢绝红尘、逃避世事。弘一法师出家后,除仍以书法、金石结缘外,其他艺术率多放弃,与世俗亲友也很少来往,但对于祖国之兴亡却始终耿耿于怀。请看弘一法师在抗战中的表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国家危亡,迫在眉睫。1937年5月,厦门市举行第一届运动会。因弘一为音乐界前辈名家,会前请弘一法师撰会歌。弘一慨然应允,并当即写下一首壮怀激烈的歌词:“禾山苍苍,鹭水荡荡,国旗遍飘扬!健儿身手,各显所长,大家图自强。你看那,外来敌,多么披猖!请大家想想,请大家想想,切莫再彷徨。请大家,在领袖领导之下,把国事担当。到那时,饮黄龙,为民族争光;到那时,饮黄龙,为民族争光!”弘一引用民族英雄岳飞的典故,目的就是动员民众,抵抗外侮,收复失土。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逼近厦门,友人劝弘一内避,他则表示“为护法故,不怕枪弹”,自题其居室曰“殉教堂”。他还教育众弟子说:“吾人所食,中华之粟。吾人所饮,温陵之水。我们身为佛子,不能共纾国难,为释迦如来张些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一无所能,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弘一法师还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时事未平静前,仍居厦门,倘值变乱,愿以身殉”。他那种保国护教、凛然不屈的精神,不能不使听者为之动容。
当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土、残害我同胞的时候,弘一大师率先在全国佛教界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主张,号召全国佛教徒,奋起抗战,赶走日本侵略者。
他先是将这两句话悬挂于他讲演律学时的座后壁上,后来凡是有人向他求赠墨宝者,则概以此句赠之,并加跋语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数年之中,赠出的这种爱国诗句字幅,不计其数,由此弘一大师的爱国爱教诗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其爱国爱教思想,也就更加深入人心。许多佛教信徒都在其影响之下,走上了爱国爱教的道路。
可见,弘一大师之所以能受到世人的尊敬,一方面是他的艺术上的天才,以及由此而造就的艺术上的高超成就;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他的德行,儒家追崇的“仁”,道家心慕的“道”,佛家修行的“普度众生”。弘一大师是以他的大德大慧成为一代楷模的。
常说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如能像李叔同、弘一法师那样,无论角色怎样转换,都是兢兢业业,力求做最好的自己,那么不论角色大小,哪怕是配角,也一样能演绎精彩的人生!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赵桥丨做最好的自己—读《弘一法师永怀录》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