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蚂蚁和小蜻蜓
文| 小蚁
概括来说,文艺复兴是指在14~16世纪的欧洲发生的一场反封建主义的文化运动。其诞生背景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东罗马帝国的灭亡,这一时期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资料和艺术品流传到意大利,“这些没有受基督教神学影响的学术著作和艺术品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基督教神学提供了精神武器”(80)。由此可知,这里所说的“反封建”,具体而言就是反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意识形态统治。这场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很快影响到法国、西班牙、德国和英国,我正在阅读的这本书中,编者主要介绍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的文艺复兴思想。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是但丁(虽然我这样的一般读者可能对“美术三杰”更熟悉,但是这里主要谈论的是文学方面的代表,也有“文学三杰”一说)。但丁提出“四义说”,即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他认为《圣经》的语言包含上述四种含义,《神曲》也一样。但丁肯定了人的存在,认为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而不是为了教会的利益”(83),借此他也将创作·诗提升到和《圣经》同样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但丁为文学艺术提出了有力的辩护,但这种学说仍然是以基督教教义为标准的,即他强调文艺的合法地位,这种合法地位是一种与神平等的位置。这虽然是对作为中世纪权威的基督教思想的强有力的挑战,但本质上并未跳脱神学的框架。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学者几乎都困在这种历史局限性中。(不过这又是从今人的眼光来评判了)
薄伽丘认同但丁所说的观点,认为“不仅诗是神学,而神学也就是诗”(86),并且他肯定了诗的虚构性,认为诗的虚构中隐藏着真理。同时他认为诗有一种可以教化读者的社会作用,有些类似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他认为“诗是传达真理的虚构,有积极的教化作用,只有‘无知的小人’才会否定它”,前半句说得或许有道理,后面又多少有些“人身攻击”的意思…不知该如何评判。
卡斯特尔维屈罗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作出新的阐释,提出“三一律”,即“表演的时间和所表演的时间的时间,必须严格地相一致”,“时间的时间不超过十二小时”,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内“完成主人公的巨大幸运转变”(88)。一些学者认为,他强调“悲剧表现的事件、时间、空间高度集中,这是它的合理之处”(88),不过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卡斯特尔维屈罗的“三一律”是对亚里士多德学说的一种误读和曲解,它相当于“给戏剧创作套上枷锁”(88),这是我们要警惕的。另外,我觉得最近比较符合卡斯特尔维屈罗“三一律”的作品是《长安十二时辰》,一部几乎和故事发生现实时间(即十二个时辰)等长的剧集,然而事实证明这样做的话剧情上难免有略显拖沓的地方(虽然历史上的确有依据“三一律”创作出的优秀作品,但它并不能普及为所有作品的金科玉律)。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对文学体裁有了新的讨论,其中“悲喜混杂剧”和“传奇体”的论争引起学者的注意。当时的意大利剧作传统中,悲剧人物一般为社会上层人士,喜剧人物为普通老百姓,剧作家瓜里尼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纯粹的悲喜剧的观念,“使双方同时登上舞台,创造了‘悲喜混杂剧’这一新剧种”。瓜里尼认为悲喜混杂剧把“悲剧和喜剧的两种快感糅合在一起,不至于使观众落入过分的悲剧的忧伤和过分的喜剧的放肆”。这让我想到日本传统能乐剧中通常会穿插狂言表演,其实也可以算作是一种“悲喜混杂剧”(因为能乐常常讲述悲剧故事)。还有在我中学时期看《仙剑奇侠传三》的时候,最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当时DVD封面上写着,主角李逍遥是最悲伤的喜剧人物,也是最欢乐的悲剧人物。当然这是在同一个人物身上呈现的悲喜混杂。
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15世纪中期的西班牙也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中最出名的代表是书写《堂·吉诃德》的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可以说是对作为中世纪基督教浪漫主义文学的骑士文学的强有力的反叛,因为传统的骑士文学强调“忠君”、“护教”,赞美骑士、歌颂爱情,最重要的是它们千篇一律、脱离现实(想到了《红楼梦》中曹公借老太太之口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批判)。塞万提斯认为文学应该接近现实,喜剧应该是“人生的镜鉴,风俗的范型和真理的假象”(93)。
维加对塞万提斯的喜剧说进行了肯定和补充。“当时社会普遍认为喜剧是‘题材卑下的鄙俚小戏’”,而维加认为喜剧是“风俗的镜子,真理的活生生的形象”,这“充分肯定了喜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94)。
英国的文艺复兴开始于15世纪末期,其特点是受到古代和当代(当时那个时代)作家作品的双重影响。其中代表人物有锡德尼和莎士比亚。对于这两个人物编者用的笔墨并不多,令人怀疑是不是在ddl前赶出来的,不过这只是经常赶稿的笔者的臆测(合理怀疑)而已。锡德尼最重要的工作是写出《为诗辩护》,反驳“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世俗文艺的攻击和污蔑”。同时他提出诗的教育作用,很多学者认为这里是他夸大了诗的教育作用。莎士比亚提出艺术真实反应自然,同时也需要想象的观点。莎翁的作品“宣扬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的桎梏,歌颂人的伟大和力量,但也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和当时的现实的矛盾,向往开明君主的改良政治的思想”(98)。
对于文中(同时也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常出现的“人文主义”一词,百度百科(不那么严谨,但多少可以了解一些)解释道: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现在看来,人文主义应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西方文论史》(第三版).马新国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题图为波提切利为但丁《神曲》地狱篇绘制的插图,完整图片如下,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