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
我搞不清。
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
‘灵堂去世。明日葬礼。特此慰唁。’
他说的不清楚。
也许是昨天死的。”
我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小说开头,如此冷漠,如此荒诞,如此“绝情”。
前几个能够在开头就瞬间激发我的阅读兴趣的书,除了《百年孤独》,大概就是《白鹿原》,不过一些评论家认为《白鹿原》的开头就是在模仿《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将三个时空聚于一处的写作手法在后世引发了诸多作家竞相模仿,可是像加缪这样如此荒诞的开头又能够引发有多少人竞相学习呢?
从头到尾这都是一个荒诞的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却在短短的五万字中映射出了无比深刻的社会和人文内涵。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莫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冠冕堂皇的“代表法兰西人民”的法庭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
他们对默尔索所犯命案的事实细节、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并不感兴趣,也不作深入的调查分析,及其讽刺的是,却对他本人的日常生活极其感兴趣,他们把默尔索对生活的淡然不在乎当成妖魔化的工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他是一个无恶不赦的恶魔。
对母亲下葬“表现得无动于衷”的他让我瞬间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人间便利店》的主角惠子小姐,异于常人的感知力让他们展现出了对社会看似冷漠无情的一面,所以也就因此受到了这个世界“与众不同”的对待。不过惠子小姐的故事从头到尾都是温馨美好的,所有人的“误解”没有那么狠戾和丑陋,默尔索却不一样。
“但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普通人身上的优点,到了罪犯身上就成为了他十恶不赦的罪状。”人类有时候真的很奇怪,当你不朝着他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时,他们就觉得你另类异端;当你朝着他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并小有成就的时候,他们又开始露出丑陋不堪的一面质疑你的成功,讽刺你的行为。
起初我也不理解默尔索的行为,他在母亲去世拒绝瞻仰逝者遗容,在守灵夜里没有掉一滴眼泪,喝咖啡、嗑瓜子,甚至在母亲下葬第二天和女友去看喜剧电影……可是难道掉几滴眼泪、去看看逝者最后的模样就是符合世俗标准的孝子吗?
用所谓的标准来评判一个在事业上没有“雄心壮志”,在人际关系上愿意和声名狼藉、品行可疑的雷蒙成为朋友,在婚姻上对女友说“结不结婚都无所谓”,甚至到最后对生死都“没有”话说的一个常人,这本身就存在歧义。
他只是与世无争、本分守己罢了。他也并非不爱自己的母亲,“毫无疑问,我很爱妈妈,但这并不说明什么”,因为在他看来,“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设想期待过自己所爱的人死亡。”
他们把默尔索作为被告本身排除在外,“安排我的命运,却未征求我的意见”。用独特荒谬的切入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讽刺的社会司法体系。
加缪作为存在主义大家,将哲学思想融入文学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伟大荒诞的精神世界。我始终觉得这样一部伟大的20世纪举足轻重的作品,在文化致死、键盘侠横生的时代里,具有深刻的思考价值。
理解他人是最大的善举。
如果连他经历了什么都不去了解,又何谈理解?
以上观点,参考柳鸣九先生论文《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
【图文原创】
欢迎关注
我们不能失去信仰
栋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