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朋友们要永远快乐”

李泽厚先生这样谈《你别无选择》的主题,

“人生荒诞中探寻意义。

也许,探寻意义本身便无意义?

也许,人生意义就在这奋力生活中而不在别处?”

对比于现代青年群体,那个年代青年人的迷惘、苦闷、彷徨在现代社会还有吗?这是这部作品对于现实社会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切入点。

青年一代在不断追寻的过程中被打破重塑,追寻理想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作品中这样描述过孟野,在他即将大学毕业看到新的一届作曲系学生跨入校园时,“他想起在假期里曾爬上峨眉山看到佛光下有一层深蓝的云雾,从那时起,他就从没对自己失去过信心。他是生下注定要创造音乐的,把他这一生的好和坏,幸与不幸都加在一起,再减掉,恐怕就只剩下音乐了。”

当所有的作曲系学生带着自己的作品在礼堂进行公演的时候,青年知识分子身上的那股对于音乐的痴迷通过作者夸张地表现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全体乐队情绪高涨,铜管劈天盖地地铺下来,把所有高山巨石所有参天古树一起推倒让他们滚落,而那魔鬼似的大提琴仿佛是在这大地上的毁灭中挣扎,挣扎出来又不停地给万物唱那首质朴的古老曲调。”在这些狂放不羁的表达力度中我看到了他们对于音乐纯粹的不拘一格的狂放的热爱。

“这不是关于一个主人公的故事,他讲述的是一代人的命运,准确地说,是讲述他们的骚动不安的心灵的历史。你当然不必拘泥于音乐和作曲。这骚动不安的心灵同样体现在绘画、写作、徒步考察黄河、打排球、理化实验等等千姿百态的众生相中。作曲被抽象化为一种神圣的追求。如果你愿意,也可把它看作人类的主题创造性的永恒赞美。我却宁可仍然看作是在特定时空下、我们民族走向现代化、民主化进程中,一代人‘情绪历史’的一个浓缩。”

最近因为要写关于八十年代小说作品分析的论文,我前前后后把《你别无选择》这本作品看了六七遍,在探究作品所反映的深刻内涵的同时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当今社会的年轻人不愿意长大?总是想甚至让身边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一样看待。

大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长大的困惑与做小朋友时的恣意自由的矛盾。如果做大人没有那么多纷纷扰扰,谁还愿意去当小朋友?在亲爱的人面前,我们可以忘却来自成人社会难以避免和无法逃避的不堪和难过,做一个三岁的可爱小朋友,尽情感受来自世界的所有善意。

所以我也就无比希望我的小朋友们能够永远开心快乐。

在我这里,踏踏实实做你们的小朋友角色,不要怕做错,也不要怕非议,只管开心大笑,随心所欲大闹,虽然我会偶尔批评你们,但是所有的言辞出发点都是希望你们未来长途更加顺遂。

以上献给我最亲爱的组织部。

ps:匆匆茫茫的五月份已经戛然而止了,我们准备了一个月之久的晚会也取得了圆满成功,五月份欠自己的未读书目我会在六月份一一补上,同时我也将回归到推文日常更新上,期待我们崭新的会面。

祝愿六月份的大家,万事顺遂,永远快乐,元气满满。

晚安。

【图文原创】
欢迎关注
我们不能失去信仰

栋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我的小朋友们要永远快乐”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