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令》之拙见”

“老温,请你记得来人间看看,

这里不只有皎皎明月,还有暖暖日光。”

“待到晴空明月日,正是人间相逢时”

我用四天晚上看完了《山河令》,从十几集开始落泪,到最终大结局大哭,被室友安慰“结局是好的,结局是好的”而恢复理智之时,我就在想,我能否用我学习的知识和理论分析分析《山河令》?

当然此文仅仅是小试牛刀,个人拙见,烦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阐释,基于此之前提,我把《山河令》作为影视文学这一文学门类来浅析。

艾伯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文学是由四方面构成的多环节活动——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NO.1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初高中之时,我的老师就教我分析文学作品总是要从读者出发,阐释作品的深刻含义和高尚的情操。教导我知人方才论世,若不知人,论世绝对会有所偏颇。

所以也就因此,我总是分析不好古诗文阅读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今看来,当时的偏颇也并非我一人之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上来看,每一位读者独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这些感受都与读者过往的个人经历、趣味、知识结构、文化背景、身份都息息相关。

我大概永远无法深刻感受岳飞“壮士饥餐胡掳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深刻,但是作为读者,我却能从往昔被历史浸染的影视、书籍中慢慢尝试着去读懂作者的壮志豪情。

所以未看《山河令》之时,我以为这部影视剧就像以往那些舆论热搜标榜的话题热词一样毫无新意可言,借着一些近年来盛行的文化样式大战旗鼓吸引关注。

后来我承认是我狭隘了,我用我粗浅的视野臆想了,着实对不起那些创作者和编辑的新武侠情怀和将作品赋予的现代精神。

我认真阅读了编剧小初对几家媒体采访之后整理出来的内容,不仅仅看到了一个有情怀有朝气有理想的编剧,更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突破我固有认知影视新世界。

NO.2

容长青为什么会创鬼谷、研制孟婆汤?

——因为想给青崖山鬼众一条改过自新之路。

而青崖山鬼众知恩图报,未保护容长青之子容炫,在容炫青崖山一站中倾巢而出。

叶白衣的山河令牌,待青崖山重鬼倾巢而出,杀掉三千鬼众。

亦是一个英雄豪杰侠义之士捍卫江湖的铮铮誓言。

周子舒最后寄语成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第二集破庙里温客行说,“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这是司马迁的《史记》里对侠义的诠释。

高崇虽然是剧中一个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但是他的的确确是用血肉守护住了五湖盟为天下、为世人的二十年承诺,刚者虽亦折,但精神不灭。

叶白衣说,“难寻少年时,总有少年来”。

温客行说,“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

NO.3

高三那年,我就很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具有鲜明朝气的中国的武侠世界到底是一个怎样异彩纷呈、侠骨柔情的江湖,但以言情为主线的那些武侠巨著一部也没有吸引住我的眼球。

人物就像被装上了飞天的神器,完美无缺,善恶血淋淋地分庭抗礼,善的人至善,恶的人至恶,扁平人物被勾勒地一点点消磨掉观众的热情。

但是《山河令》中的人物勾画不一样,个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我所有的眼泪毫无意外的都献给了温客行。

他既是满手沾满献血的鬼王恶魔温客行,却也是幼年丧失至亲孤苦无依的孩童温客行;他既是痛恨那个世界魑魅魍魉虚假心机想与其同归于尽的复仇者温客行,却也为是伤害无辜之人后悔手掘坟冢的温客行;他既是为父母复仇被仇恨包裹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温客行,也是快活时大口喝酒肆意人间的温客行……

受尽苦难,终有一日遇到光,也能放下仇恨的人一定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就想《基督山伯爵》里最后伯爵也放下来仇恨,乘着轮船告别了恶,用制度、规范来惩罚恶人,用道德规范来感化恶人,这些创作者和编剧暗暗传递的价值观,都足够真诚和动人。

有时候我在想,什么是好的作品?

除了能够让读者和观众酣畅淋漓大哭或大笑一场,除了能让在现实生活中艰难前行的人们温暖一场治愈一场,还有什么?

最后我以编剧小初的一段话结束这篇小感。

“我从9岁开始看武侠小说,是一个骨灰级武侠粉,因为在海外学习生活的经历,我非常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的古典文化的浪漫之根就是在武侠上,漫威、莎士比亚那是西方人的浪漫,可是我们的浪漫就是碧血照丹青,中国人真的只有在武侠中才能体会到那种刻入灵魂的文化自豪感。”

虽然她说中国古典文化的浪漫之根就是在武侠上这一点我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看到了一个创作者的情怀和理想,这一点就已经让我敬佩不已。

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作为后辈子孙,多元创新的手法传递出我们所理解的世界,这应该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源网络,侵删】

以上仅为个人拙见,欢迎批评指正。

欢迎关注
我们不能失去信仰
信仰的小屋等待有缘人

栋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山河令》之拙见”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