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文章的开始,先分享一段最近读到的很喜欢的一段话。
选自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虽然读到后面有点不喜欢村上的写作风格和创造理念,但是书中的这段话真的激起了我的共鸣,某种意义上,就仿佛跨越时空的相似性。
“文学性的语言似乎总能还行我内心沉睡的什么,是我在收工路上面对树影依稀的村落,远山璀璨的夕晖和田野蜿蜒的土路等乡间寻常景物时涌起的莫可言喻的激动和不合时宜的遐想,最终也是在文学的召唤下挽起带补丁的裤管,迈动细瘦的双腿走出暗夜、走出棘丛、走出泥泞,带着乡间少年特有的自信和执着扑向整正广阔的天空。”
第一束光。
周五在上文学理论课的时候,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bilibil上的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短视频,我不断跟身边的同学说,“这个up的语言描述也太精彩了吧”。她突然笑着说,“我突然发现咱俩的不一样了,你看你看到的文字,而我注意到的是背后的音乐。 ”
所以你看,奇怪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这就是我们人与人之间有趣且独特的审美情趣带给我们独有的审美愉悦。
我找了好久好久,终于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了。
这种感觉,就像失而复得,我可以全身心地沉浸式享受它带给我的精神上的富足感和治愈感。
甚至我坐在讲台下面,都觉得老师整个人都在发光,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文学理论老师本身就是处在大学这个鱼目混珠的环境里的光。
第二束光。
人有时候真的挺容易满足的。
忙了一天上下来回几十趟,最后累的动也不想动,但是被老师夸了一句“这几个小姑娘今天要提出表扬”,就仿佛扫掉了一天的疲劳和阴霾。
记得上周和闺蜜通话时,她告诉我我要找到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我想了很久很久。有什么事情是能够让我得到长久并且热烈的快乐的,大概就是拍照和写作了。
蔡崇达在《皮囊》中写到过,我们这些创作者,其实最开始都是从剖析自己开始的,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剥离开来,将血肉模糊的故事阐述讲解给外人,用最真是的感情开启自己的创作之旅,我不知道有多少创作者是这样,但我知道我是这样的。
所以真的,很多时候一点点的称赞和肯定都能够让我记好久好久。
你瞧,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在背后默默给你加油打气。
第三束光。
今天好累,留在明天写第三束光吧。
最近买了几本很好看的书,我会抓紧时间看完,然后跟大家分享书中有意思的观点。
晚安。
栋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