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河间找路,
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
——余秋雨《文化苦旅》
昨天学弟问我,“我看你下一个写哪本书”,我想了很久。
我曾经不止一次庆幸过,我在中学时期遇到了一位爱书的语文老师。她带我的三年,是我十二年应试教育中精神生活最富足的三年。
我喜欢上散文,喜欢上写作,甚至于最后选择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都与她的教育紧密相连。
如果今天有人问我,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
我大概想很久之后回答你,《文化苦旅》是其一。
初中读它的那些细枝末节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是那种忧愁的,绵延不绝的,悲伤的,易碎的情结至今仍然伴随着我。
所以我决定,再读一遍。
重新感受中国文人对山河大地的眷眷情深,重新触摸被无知和愚昧遮盖了的敦煌壁画、亭台楼阁,重新体悟废墟吞没了的企盼和记忆。
No.1
《风雨天一阁》
其实最触动我的,除了范家几代人几百年坚守藏书阁的长篇史诗一般的故事,还有最后文末作者的一句话。
“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那种直击人心的灵魂发问,一遍又一遍激荡着一个文学学子的文化情结。
天一阁象征着的是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是一代又一代学者文人的文化良知,更是试图击碎现代愚昧低俗的斑驳文化的一柄长矛。
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老师问过我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老师ppt上的第一点就是,为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欲为文者,必先读史;欲明史者,必先通经;欲通经者,必先治小学。”
剥离那些功利的态度,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为了什么?
风雨飘摇的天一阁,一定会告诉我们问题的答案。
No.2
《废墟》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就想起来年幼时邻居家的老房子被推土机一哄而倒的断壁残垣。片片瓦砾散落而下的背后,是时代暂新的荣光代替了往日生活的艰辛。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五年前初读《废墟》的时候,我一阵唏嘘,满心都是文物遗迹变成废墟的痛心和无奈。
如今再一次翻开早已泛黄的书页,却读懂了废墟背后蕴含的深意。
不仅仅是陨落、毁灭、葬送,更是崭新生命的更迭,重生、思考和守护。
去年看《大明宫词》的时候,一面痛心农民起义时一把大火毁灭了瑰丽辉煌的大明宫,一面感慨不也是这场大火,唤醒了唐王朝统治者最后的觉醒吗?
“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做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
如若如此,什么是最佳选项,更加难以抉择。
这大概就是文学和历史的魅力,越写下去越觉得我的文字在那些优秀的作者面前的无力。
三言两语,囫囵吞枣,我痛恨自己的懒惰,因为这是造成无知的罪魁祸首。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愿以此为归途,承文字长风,寻生命一隅。
以上所述,仅代表个人拙见,欢迎批评指正。
栋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