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读书,独处时思考,难过时睡觉。”
之前在日记中写过,很多自己以前觉得被长辈、老师说烂了的道理如今的我越发能够接受了,大概这就是成长的宝贵价值之一。
所以有时候糊涂久了就潜意识里突然告诉自己你该读读书了。
大概因为我们都到了这个道理都懂、但是别人来劝的时候还是会不爽的年纪。所以读读书后,发现书中的人物遭遇了比我们自身更加痛苦的境遇,才会突然想开。
No.1
“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些糟心事儿以及糟心的人。”
《瓦尔登湖》上个假期看了一半,读书笔记也三三两两乱七八糟,今天整理的时候才发现之前遇到的那些烦心事其实根本用不着浪费我那么多时间心气儿。
“你的生活价值和别人的生活轨迹也终究会分出个三六九等,时间会证明什么是正确的答案。”
No.2
还记得上大学之前读到的一篇文章中说过,“大学里如果你不断尝试探索未知的话,你会慢慢改掉自己很多错误的认知。”
我现在就有这种感觉,不断接纳多元化的观点的我,从这之中不仅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包容和多元,更重要的是,我能够不断让我自己更新。
No.3
就比如,梭罗说过的,“与人相处,即使是最好的人,很快就会变得无聊与浪费时间。”
不无道理,所以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保持界限感,是对彼此感情最好的保鲜膜。
“对所有重要而热诚的交往来说,次数在少也肯定是足够的。”
“个人和国家相同,必须拥有合适的领土和天然的疆域,甚至彼此之间还需要相当的中立地带。”
No.4
人的一生中需要无数遍的反思。
我以前太自以为是了,总是以为只要是自己想的就一定可以实现。其实不是的,就像高三的时候,班主任说的那样,大多数人最终的结局都是平凡人。
方法不对,态度也不对,所以结果也不太对。
可能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一直没有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的原因,凡事都有因果效应,凡事也都应该有所反思。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像李诞那样。但是后来我发现依靠纯粹的个人意志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
往往需要我们经历很多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我们才能一步一步改变自己已经固化的价值观。所以如果一个人不会思考,那可就太糟糕了。
No.5
年轻的时候多花点时间去学习古代语言,从中得到永恒的启发和激励作用。关于当下的种种问题,或失望,或悲伤,或压抑,痛苦,深渊,一蹶不振,都可以从经典中找到答案。
书是最贴近生活的艺术品,我已经有深切感受自己长久的不阅读让自己变成了知识上的侏儒。
“高级的阅读,需要我们踮起脚尖去拜读,需要我们将最敏锐和清醒的晨光奉献给他。”
摒弃功利的思想,把纯粹的热爱养成习惯。
以上种种,仅作为个人阅读《瓦尔登湖》的观点看法,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