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抱着书去图书馆,在那一排排油漆剥落的大长桌中挑一个最角落里的座位;一个人去食堂,拿印着五毛一块的浅绿大红纸质饭票,买一两米饭两样素菜;一个人去操场,沿着遍布砂砾的跑道把身影跑成一阵疾风……都说小学生一群群、中学生一撮撮、大学生一对对,而我,百般不情愿地来到这所大学,不想跟任何人有交集。
下了课冲回寝室,顾不得烫,三口两口就把四毛钱一包的“大忙人”方便面塞进了肚子。我得去赶车,我必须在我的家教学生放学到家时也赶到他们家里。从寝室快步走到公交车站要十五分钟,从公交车站坐1路公交车到国棉一厂要56分钟。辅导完那个三年级孩子所有功课,再返回学校,一般是晚上八点多甚至九点了。夏天还好,冬天,车窗外除了偶尔喘着粗气驶过的车辆,在寒风中互相推搡着翻滚向前的枯黄梧桐叶,就只有一两个带着帽子竖起领子的匆匆行人了。坐车的人上上下下,每到一站,两节车厢的大公交都会叹息着张开嘴巴,吐出又吞进几个人。唯有我,像被钉在了座位上,从起点站到终点站。
有一天晚上,下了车后,遇到几个邪里邪气的青年。他们或长发,或光头,走路东倒西歪,笑声放肆变形,浓烈的酒气混合着烟味远远地飘了出去……他们不但朝晚归独行的我吹口哨,还不停地说些浪言浪语。我被吓坏了。纠结良久,我还是把我的害怕告诉了他,那个老是跟我坐同桌的他。他长着一张娃娃脸,皮肤白皙,眼神清澈,看着你的时候,会有星星在他的眼眸中闪烁。和他坐一起,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我感觉到自己身上一些坚硬的东西在慢慢软化。接下来的一天晚上,当我裹紧身上的棉袄、意兴阑珊地下了公交车的时候,便看到了他在寒风中跺着脚等待的身影。
这份家教只做了一年,来去太不方便了,我换了离学校不远处的另一家。这一家,坐公交车过去大概20分钟,骑自行车十来分钟就够了。好心的主人家为了我每周能多去两次,给了我一辆刹车经常闹别扭的老自行车。可怜我还是读小学时骑着父亲那辆大大的永久牌自行车半圈半圈地踩过呢,早就忘记要怎么样才能让手脚和车轮处在同一个频率上了。于是,学校不远处那条尚未完全建好的、名为“长虹大道”的宽阔大马路上,高高矗立的橙黄色路灯下,也就有了一个清瘦男生教一个清秀女孩骑自行车的身影。
初秋的夜晚,徐徐吹来的风很轻很柔,吹得人的心也跟着柔软起来;夜空中的云很淡,它们一丝丝地从幽蓝的天空中飘过,散去;路面虽然平整光滑,但散落着一层厚厚的泥土。我紧握龙头,驱使着自行车在泥土层上开创出各种奇异的路线,画出无数条毫无规律的线条,却始终都没从自行车上摔下来过。因为,他扶得很稳,教得很耐心,也很机巧。两个小时后,我居然就能跟自行车建立起基本的默契了。只是,上车下车都不利索,只能骑坐着直接蹬踏板,于摇摇摆摆中让车轮转动。所以,他还是不放心,只要有空,都去接我送我。那辆需要用脚摁在地上才能刹住的自行车,把他唯一的一双皮鞋生生磨得穿了底。那是一双尖头、暗褐色的皮鞋,是他通身最好的“装备”。
每次骑车前,他都说:“你站这儿别动,等着我,我去把自行车赶过来。”我后来才知道,“赶自行车”是他们老家的习惯说法,但在当时,我却觉得那么地有趣。我喜欢死了听他说这句话,仿佛我们马上要骑坐的,不是自行车,而是一辆高大华丽的马车,就好像灰姑娘的南瓜车一样,坐上它,是为了赴一场盛大的舞会。我预先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他问一声:坐好了?出发咯!然后用力一蹬,自行车便如一匹欢快的小马驹般朝前冲了出去。我最爱学校门口不远处那段长长的下坡路了,可以张开双手感受金风撩动头发、抚触面颊的惬意;也可以偷偷用食指勾住他后腰上的皮带袢,以保持身体的平衡;还可以闭上眼睛,享有突地腾空、翩若神仙的快意……
等到拿了工资的时候,我去市里最大的书店买了一本《百年孤独》,我想要把这本外国文学老师口中最伟大的小说送给他,感谢他一直对我的帮助。
他说:你也没看过吧?你先看,你看完了我再看。
我喜欢读《简爱》,喜欢简的自尊;喜欢读《飘》,喜欢郝思嘉的自立;我会在读《穆斯林的葬礼》时哭红眼睛,我羡慕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可怜他们的遭遇;我还能清楚地说出《红楼梦》里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复述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每一次互动……可我反复把《百年孤独》读了三遍,也愣是没怎么读懂马尔克斯。我最没办法接受的是,怎么会有这么多这么冗长又长得差不多的名字的呢?又怎么会有这么乱七八糟的爱情?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不该是甜蜜纯粹的吗?
他很自然地接上我的嘟囔,脸上带着一贯的温暖的笑:嗯,正好我也没读懂,人物名字太复杂了,我根本搞不清谁是谁。
我瞬间高兴了,我就是被那些雷同的名字搞晕头的。我虽然很喜欢马尔克斯的叙述方式,也很想知道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要靠什么去破解,但我读累了,不想再读了。他的话让我觉得,我其实也没那么肤浅没那么笨。我又开心地捧起《荆棘鸟》了,梅吉一家三代荡气回肠的爱情纠葛是那么地令我着迷。如果说爱情是永远的母题,那女人啊,就是爱情神话里永远的主角和说不尽的话题。我和所有的同龄女孩一样,憧憬华美浪漫惊心动魄的爱情,渴望罗密欧朱丽叶般的美好。
课上,我和他总爱占第一排的座位。我坐在靠走廊的地方,他坐在讲台的正下面。每次开始一门新课时,我的乐趣都是根据老师的口音猜测他(她)是哪个地方的人。我有着不错的语言感受力,只要老师说上三句话,便能猜得八九不离十。每每打赌,都是他输。得意忘形的当口,被古代文学老师一个粉笔头砸过来,正中额头。彼时,老师正在讲的是《桃花扇》,老师用其中的句子嘲讽他们——两个痴虫!这是张瑶星道士在栖霞山白云观里对重逢的侯方域、李香君二人的一声断喝。这张道士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偏这点花月情根,放它不过么?”
我脸上着了火般地灼热起来。我生活在太平盛世,用不着操心国在哪里,家在哪里;更何况,我不是李香君,他也不是侯方域。我对他,虽然也常常会有某种温暖的悸动,但好像少了令人神魂颠倒的爱恋和生死与共的深情。于是便收了在课堂上玩笑的心思,看着老师翕合的嘴唇,任凭那空洞的声音在我的耳边萦绕,思绪却飘出窗外,飞向天边,抟扶摇到九万里的高空去了。
一切的真正改变,是那个有朦胧月光的晚上。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正歪在床上看《德伯家的苔丝》,却听得寝室楼下有人高声叫我的名字。我把头伸出窗外,只见和寝室楼一般高的梧桐树下,驳杂的灯影月影里,有个单薄的身躯正仰头盯着自己的方向。虽然,路灯光很昏暗,月光也很隐约,我还是看清了他脸上仿若阳光般的笑意:
“下来吧,有点东西要给你。慢慢来,不急,我等你。”他晃了晃手里的东西。
我还是急匆匆地穿上鞋,抓了抓有些散乱的头发,冲下楼去:
“什么好东西,要你大晚上的送过来?”
他看了我一眼,又飞快地旋了眼睛朝地上看去:“不是什么好东西。我姐夫来看我了,给我带了几根香蕉。我吃了一根,挺好吃的,所以给你送过来。”他右手臂弯里看似随意夹着的,是一个用报纸裹着的东西。报纸裹得很用心,看不出香蕉的形状,更看不到香蕉的颜色。
我的脸腾地一阵热,心头也是。但看着他局促的样子,我又忍不住开起玩笑来:“不就是香蕉吗,为什么要用报纸包着,好像是什么惊天大秘密呢!”
他挠挠头,整个耳朵都红了,干净的眼睛里有星星点点闪耀的亮光层层晕染开来,继而萦绕了我的周身。他说:“怕被我们寝室那帮家伙看见给抢了。我都没舍得吃,就想留给你的。不是看你喜欢吃水果嘛!”
他的家境是贫寒的,父亲已去世多年,六十多岁的老母亲养猪养鸡种菜供他上学,吃饭买书都要千般计算,哪里还会有闲钱买水果吃?
我伸手接过香蕉就要打开,他按住了我的手:“上去吧,九点多了,别吃了,不然胃该不舒服了。早点睡,明天还上课呢。上楼时慢点,别跑,头发都跑乱了,该出汗了。我也回去睡了。”细细碎碎地说完,又指了指我因奔跑而愈发凌乱的头发,转身走了。他定然没看见,我低垂的眼帘下藏着的泪花,他肯定也没看到天上那轮从云里探出了半个头的圆月。在抬头看向那翩翩离去的修长身影,看向那轻轻挪移的朗朗明月的一瞬间,我明白了,未必需要惊天动地,也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微风拂面、细水长流才是常态,安心踏实才是更日常的幸福。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让布恩迪亚家族消失的,不是命运,而是孤独;能破解孤独、抵御风霜的,是爱,是关切,是感同身受。那一刻,我还知道,再不会有别人了,就是他。
那些年,吃过的水果有很多,比如京九铁路开通后,一车皮一车皮拉过来的、堆满三里街口的菠萝和荔枝;比如本地产的西瓜、梨子、大白桃;还有百吃不厌的桔子、芒果、哈密瓜……但香蕉,我却是再也没有去买得吃过,因为,不论怎样,那种滋味恐怕都难以复制。那么,就让它留在心底里吧。
若干年后,当我说起这一幕时,皮肤依旧白皙、肚子却已微微腆起的他哈哈大笑:“你也太好骗了,几根香蕉就把你骗得死心塌地,我这媳妇来得也太简单了。”我也笑了笑,我知道他懂得的,爱情,多半是即刻的感受,婚姻,却是长久的相守;爱情,是霎时的幸福,婚姻,则是恒远的温馨。人生的荒芜和孤独里,有这么一个人,大事小事都记挂着你:念着你的喜好,惦着你的冷暖,忧着你的安危……那该是在佛前求了多少年才修来的福分!
大学的时光,就在一堂堂的课,一次次的考试,一个个的玩笑,尤其是一本本的书中悠然逝去。有人说,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都会留在你的气质里。如此说来,我该是一个有着丰韵气质的人吧。因为这些年,我和他相携着走过多少路,看过多少风景,读过多少书啊,家里的三个大书柜,都已经放不下了。
我极少看旧书,我怕翻动它们的时候,会打搅到旧日的时光,会叨扰往昔的美好。所以,当马尔克斯正式授权给中国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正版的《百年孤独》出版后,我又去买了一本,是为了向大师致敬,也是为了向过去的我和他问好。
喂,你们好吗?
我们很好!
是的,我们,也很好。
米喜有话说: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我努力,朋友,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