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奏低音给予演奏家很大的即兴创造空 间,巴洛克时期因盛行这种记谱法而 被称为“通奏低音时代”。
巴罗克风格是指17、18世纪一种华丽的建筑风格,表现为精密的雕刻,即兴风格,写作有情感的旋律,摆脱宗教的束缚。
乐器
“协奏”原指独唱与合唱团之间的对比效果,后来它被运用到器乐作品中,时而独立演奏,时而共同演奏, 形成了特殊的对比效果。
在歌剧中,音乐需要和美术、文学、戏剧和舞 蹈等艺术形式相融合
巴赫使受难乐达到最 高境界,著名作品有《马太受难曲》
三重奏鸣曲实际上要求四位演奏 者,因为除了演奏小提琴和通奏低音 的三位演奏者之外,低音线条还需要 有一个低音乐器(大提琴或大管等) 加以重叠,以便加强低音的持续性和浓度。
4、古典时期
背景
法国“百科全书派”掀起“启 蒙运动”,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学 者继承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以“理 性”为武器,对传统的信仰和权威给以 猛烈批判。
- 新兴阶层提出“自由、平等、 博爱”的口号,主张科学和知识,提倡 平等和自由,呼吁宗教宽容和人类博爱。
- “启蒙运动”唤醒了欧洲人对自然 法则与自由竞争意识的尊重,影响遍 及各个领域。
- “狂飙突进运动”,反对法国学者对理 性的单纯崇拜,追求自然、天性和本能。
- 有关音乐会的报刊评论,论述 音乐史知识、乐器演奏技巧及创作理 论的书籍大量发行
- “洛可可风格” 来源于对装饰艺术中典雅精致、 轻盈飘逸风格的描述
海顿
- 被世人称作“交响曲之 父”
- 将交响曲、四重奏或是羽管键琴奏鸣曲这些体裁推进为高度发展的古典主义风格范式
- 从早期的“华丽风格”, 经过情感风格”到“维也纳古典风 格”
- 代表作有“皇帝” 弦乐四重奏和“云雀”弦乐四重奏
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是海顿一生中的杰作
首演于维也纳。歌词来自《圣经·创世纪》和英国诗人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
第一和 第二部分叙述上帝创造天地日月、山 河鸟兽的七天,
第三部分叙述伊甸园 中的亚当与夏娃。
莫扎特
- 西方音乐的历史中,只有莫扎特被毫无疑义地公认为 稀世之才,创作的歌剧、交响曲、协奏 曲、奏鸣曲、四重奏
- 在莫扎特最后三部交响曲中, 第41交响曲是最后一部交响曲,预示 了贝多芬的英雄性风格,被称为“朱庇特”
- 第40交响曲优雅伤感,具有作 曲家的典型气质,被喻为莫扎特的 “命运交响曲”
- 在26首弦乐四重奏 中,最著名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临终前创作的《安魂曲》
- 他的音乐是自然的流露,从不矫揉 造作,具有孩童般天真烂漫的性格
《费加罗的婚姻》取材于法国18世 纪文学家博马舍的话剧,这部剧在当 时带有政治性倾向,剧中几对人物的 鲜明性格都被莫扎特用准确的音乐语言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维也纳古典乐派
- 指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等在维也纳度过自己的创作成熟时期的音乐家形成的欧洲主流音乐流派
- 舒伯特的小曲强调无准备的、 突然而至又瞬间即逝的灵感
- 《流浪者幻想曲》的结构混合了多种因素
- 以变奏曲为基础,将歌曲 《流浪者》的旋律作为主题在各部分变化地出现
- 同时融入了奏鸣套曲多乐章的因素,以及幻想曲自由无拘的 气质和华丽的技巧,充满了蓬勃的生 命力。
贝多芬
- 贝多芬自学乐器演奏与音乐创 作,还到波恩大学选修哲学和希腊文 学的课程
- 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尤其是 即兴演奏的天才形象,得到维也纳上 层社会的欢迎
- 以对艺术的信念克服精神危机,坚持创作
- 《第三交响曲》的构思与完成,标 志着贝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他与海 顿、莫扎特并列为当时三位最伟大的 音乐大师。
- 《第三交响曲》高扬英雄主义精 神,其初衷是“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 物而作”。
繁多的变化和意外处理
其长度及演奏难度难以接受
音乐中蕴涵猛烈的力量和热 情
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分别属于 不同的创作时期,集中体现出他的创 作特征及风格衍变的脉络
第一、第 二交响曲属于维也纳的早期创作,已 具有贝多芬音乐所特有的大胆和豪迈的气质
《第三交响曲》是最早确立英 雄性构思和引入葬礼的交响曲
原题献给拿破仑,拿破仑称帝的消息 促使作曲家为此曲重新命名
第一乐章描写 英雄在战斗中成长,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亦是贝多芬的独创,第三乐章为谐谑曲,第四乐章是凯旋进行曲式的终曲。《第四 交响曲》夹在英雄性、戏剧性的两部 交响曲中间,使聆听者感到愉快风趣 而又温暖亲切
《第五交响曲》通常被 人们称作“命运”,表达了作曲家在战胜个人 情感挫折和生理疾病苦痛绝望情绪后的决心。延续了“英雄 交响曲”中的英雄形象和革命战斗精 神,将交响曲的戏剧性推向最高峰。
《第六交响曲》是 最早的标题交响曲,作曲家意欲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亲自为每一乐章加上文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