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幽默感》李新

我每次坐飞机都觉得飞机会掉下来。我不知道你们,但我上飞机以后就会环顾一下飞机上的人,看到几个面相好的人,我就会自我安慰说:“这几个人看起来像命不该绝的样子,飞机不会掉下去的。”

关于飞行,当飞机到了平流层,飞行比较平稳、底下是厚厚的云层时,我就觉得比较安全。其实真掉下去,云朵也托不住啊,但我就是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

我建议你准备一个洞见本,想到段子或者洞见时立刻记录下来。有需要的时候,翻开本子,随时取用。除了要在生活中不断搜集洞见以外,想要成为一个可以自由运用幽默的人,我们还应该具备形成自己的洞见的能力。

答非所问,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岔。在综艺节目里,常常可以看到艺人用这个技巧。提问的人得到的是一个与答案无关的回答,因此产生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

在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听力不太好,跟他们说话时经常会出现所答非所问的情况。在电影《夏洛特烦恼》中,有一个经典的场景,沈腾饰演的夏洛到马丽饰演的马冬梅居住的小区找她,因为记不清确切的门牌号,所以就询问楼下的大爷。

通过这个典型的答非所问场景,我们不难看出,打岔可以营造出一种简单但荒诞有趣的对话环境。提问一方不断被打岔后的无奈、妥协与最后不得不放弃,都是笑点所在。

避重就轻,就是不顺着对方的话讲,故意曲解前一句话中的重点词语,把重点放到与人们日常理解不一样的词语上,怎么歪怎么来,让人们听到后产生意外感,从而具有幽默的效果。比如:冬天大雁为什么要飞到南方过冬?因为走过去太远了。

在这句话的前半句中,从正常的角度考虑,问题的重点应该是为什么到南方过冬,关键词是“南方”,但在后半句的回答中,却避开了这个关键词,把答案放到了“飞”这个字上。这就是避重就轻。

你:你的房子这么差,还要求押一付三?房东:因为押一付五不合法。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避重就轻这个技巧的关键,是把前一个句子中人们习惯了的关键词,换成另一个不常用的关键词,避开原来的重点,针对另一个不重点的关键词来说出后面的答案。日常训练的时候,只要记住不按常理回答就可以了。

这些成语和俗语,通过另一个逻辑解释出来的时候,一下子冲破了人们对这个词语原有的固定认知,产生出很强的意外感,幽默由此产生。

有一年我们商学院有同学毕业,我们做了个吐槽大会。对其中一位同学的吐槽是:“这是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得意扬扬的样子就好像是刚刚发了双薪。”因为这位同学做设计工作,的确自带傲慢气质,所以,这种调侃一说出来,所有人都笑了。

躺枪就是前面你可以正经地批评一件事,义正词严。然后在结尾的地方一拐弯,把锅甩给一个毫无防备的人。

创始人一出事就会导致公司市值掉几百亿,这提醒我们企业做大做强之后,企业家本身的自我约束力也得提升,否则很容易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你说是吧,孙总?大家可以记住这个躺枪的经典句型——“你说是吧”。

谐音梗用于故意制造误会,继而产生出幽默的效果。误会是喜剧中一个很常用的套路,无论是在相声中,还是网上的段子中,如果是误会套路的,很多都是用谐音梗创作出来的。

笑点这个东西,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当一句幽默的话从你嘴里说出来,要等听众经过大脑反应之后,才会表现出好笑或者不好笑的状态。正因为如此,有些笑点不需要直接表述出来,可以利用暗示,给观众留下想象的余地。这种留白打造的含蓄笑点,总是能够令人会心一笑。

几个朋友聚会,聊到关于自己最讨厌的人或事,其中一个朋友开玩笑说:“我最讨厌比我还帅的人。”另一位补刀问他:“那我们这群人不都是你讨厌的对象?”这句话没有直接表达“我们都比你帅”这个意思,但通过信息的留白,大家都能很迅速地明白这句话的真实意思。

三段式的特点在于,经过一层一层的铺垫,可以激发听众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最终的结果产生期待。同时,也可以通过前面两段的叙述,让听众对故事的结果形成一定的预期,然后我们再用第三段打破预期。

如果没有前面两段的铺垫,你只讲“创业者要2000万,但我们认为他只需要800万”,并不能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在很多喜剧作品中,也非常强调包袱的铺平垫稳,前面铺垫得越扎实,最后的包袱越响。

这些段子一般采用典故的前半句形成常规的期待,然后改写后半段,以出其不意的“歪理”来破坏听众的预期走向,从而形成笑点。因为典故深入人心,稍微改动一点点就会变得出人意料,带来好笑的效果。化用的典故一般语言仍然工整对仗,笑点和铺垫押韵,朗朗上口。

有次我惹了我妈,我妈在揍我之前说了一句:“你别叫我妈,我没有你这样的妈。”但我们这里说的口误是一种故意操作。在一些特定场合下故意制造无伤大雅的小口误,会成为调节气氛、引人一笑的有效途径。因为根据幽默的机理,口误调动了听众的优越感。

故意口误,当事人要表演出窘迫以及急于修正的急切,这些都能衬托出其他人的优越感,从而形成笑点。这也是简单易学的一个技巧。大家可以尝试有意说错一个小小的词,然后修正。

在段子的创作技巧中,有一种我称其为亦正亦邪的技巧。用这种技巧创作的段子混合了褒贬两种语义,让人因捉摸不透而产生笑。我们商学院的一个班在毕业典礼时,评了一个比较搞笑的奖叫“你最想与之共度春宵的男生”。结果是班长拿到了奖。颁奖时,点评语是:“班长拿到了这个奖,充分说明男人的魅力真的不是看脸。”“男人的魅力真的不是看脸”这句话,混合了两种信息,既是赞美班长有魅力,也是吐槽班长长得丑,怎么理解都行。这种混杂正面和负面评价的段子特别容易引起大笑。

自我介绍是给对方树立第一印象的最好时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一种排他性,对不熟悉的人有一种警惕心理。幽默就是化解这种警惕心理,迅速拉近与陌生人关系的最好方法。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自我介绍是:“我叫×××,来自哪里,从事什么职业。”这种自我介绍,既没有特点,也没有亮点,很难让别人记住。那么,怎样通过幽默让别人记住你,同时又能非常出彩呢?

借用名人的意思就是,通过某种方式,让自己与某位名人产生关联,比如自己与某位名人的长相、名字等有相似的地方,让别人通过名人联想到你的名字,从而记住你。

名人后面的低配地点,可以是你的家乡,也可以是你所在城市的某个地方,把地域缩小,比如“朝阳门彭于晏”“昌平罗玉凤”等。借用名人来做自我介绍的第二个思路叫“去能力”。比如我们脱口秀班有个同学,长得个子比较矮,有点胖,跟尹相杰有点像。他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就用“我是不会唱歌的尹相杰”。同理,你可以介绍自己是“不会说相声的郭德纲”“没钱的王思聪”。也就是说,去掉了名人最擅长的那项能力。我们前面说过,自嘲可以给人带来好印象。当你这么介绍自己的时候,既让别人记住了你,又显得自己低姿态、好接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幽默感》李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