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名人传》罗曼·罗兰

托尔斯泰传

一百年前在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曾经是照耀我们青年时代的最纯洁的光芒。在19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他是那抚慰人的星辰。由于他那嘲讽式的幻灭,由于他那冷峻的洞察力,由于他对死亡的恐惧,他是我们的。由于他对博爱的梦想以及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的梦想,他是我们的。由于他对文明谎言的深恶痛绝,他是我们的。而且,由于他的现实主义以及他的神秘主义,他是我们的。由于他的大自然的气息,由于他对无形之力的感受,由于他对无限的晕眩,他是我们的。

他还用他那分析怪癖,详细地记下了自己错误的根由:一、犹豫不决或缺乏魅力;——二、自欺欺人;——三、操之过急;——四、知耻而不改;——五、脾气坏;——六、惶惑;——七、模仿性;——八、心猿意马;——九、不动脑子。

他蔑视大学教育,拒绝认真地研究历史,因思想的大胆放肆而遭校方处罚。在这一时期,他发现了卢梭,看到了他的《忏悔录》《爱弥儿》,他为之倾倒。

我们看见他受到了冷遇,受到了根深蒂固的猜忌,遇到了因循守旧、无所用心、下流无耻、忘恩负义。他的一切努力全是枉然。

托尔斯泰在《日记》中记下了吞食他的那三大恶魔:一、赌瘾:可能战胜之。二、肉欲:完全能战胜之。三、虚荣:其中最难战胜之恶魔。在他幻想着为他人而生活为他人而献身的时刻,肉欲或轻浮的念头缠绕着他:某个高加索女人的形象使他魂牵梦绕。

经历了近几年颓废而紧张疲惫的日子之后,能重温童年那“美好的、无邪的、诗情画意的和快乐的时期”,重塑一颗“善良的、多情的、会爱的童心”,他觉得非常之甜美

描写一个失意的上流社会的人物,一个放荡的下级军官,怯懦、酗酒,还爱说谎,他连想都不敢想会被杀死,就像被他蔑视的士兵似的死去。

白雪皑皑的群山在晴朗的天空下蜿蜒巍峨,那如诗如歌的壮美洋溢在全书之中。

一种狂热的自然崇拜在煽惑并吞噬他的心灵。奥列宁在森林中迷了路,“周围尽是野生植物,无数的野兽和飞鸟,成群的飞虫,草木幽暗,空气芳香温热,浊流在叶下淙淙流淌。在青春的这一时刻,托尔斯泰生活在人生的力和爱的狂热之中。他搂抱住大自然,与之融为一体。在大自然中,他倾泻,他麻痹,他激越他的忧愁、他的欢乐和他的爱情。

人们赞赏他对一个年轻人脑子里的模糊梦幻与思想的冷静进行的深刻探索。

由于有许多的人,因此也就有许多的虚荣心……虚荣,虚荣,到处是虚荣,甚至在坟墓门前!这是我们这个世纪的特殊病症……为什么荷马的人物和莎士比亚的人物谈论着爱情、光荣和痛苦,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纪的文学却只是一些虚荣者与赶时髦者的无穷无尽的故事?

这挥之不去的恐惧,这死亡的阴影,被他以一种可怕的真诚毫无顾忌、毫不怜悯地剖析了。那是“一种空泛的、女性的、假惺惺的同情”。他的剖析天才在他少年时期已露出端倪。

常因自我孤独之感和他人的冷漠而闷闷不乐。对他们有着一种厌恶与轻蔑的感觉。他觉得他们身上的一切都是猥琐的,虚假的。这些人,从远处望过去,他觉得像是一种艺术光环中的人物——如他曾赞赏并把他的《伐木》刚刚题献给他的屠格涅夫,——离近了看,他感到一种悲哀的沮丧。

在其他人的随意态度中间,他那悲苦严峻的神态,他那瘦削的脑袋,他那深陷的双颊,他那对僵直地搂住的胳膊,十分的显眼。

一个是嘲讽的和激动的,爱恋的和幻灭的,是崇尚美的;另一个是粗暴的,自傲的,为道德观念而苦恼,背负着一个隐而未露的神明。

托尔斯泰尤其不能原谅这些文人的是,他们自以为是一个精英阶层,是人类的头儿。他在对他们的憎恶中注入了一个贵族和军官对放荡的平庸作家的傲岸。

对人的猜疑,对人类理性的潜在的蔑视,致使他到处去探究自己或他人的欺骗和谎言。还习惯于用他那极其深邃的目光去逼视他觉得没有说真话的人…他无法原谅这些艺术家口是心非,一面过着堕落的生活,一面又在宣扬所谓的道德。从这些歧途中走出来之后,他因厌恶而陷入危机之中。这一时期的作品令人遗憾地印有艺术的和精神的游移不定的痕迹,同样的怪诞轻率,同样的犹豫不决,同样的思想轻浮…对于死亡的阴沉分析,预示着死者的孤独以及他对活着的人们的仇恨,还有他的绝望的呼号。

接着是新婚燕尔,爱情的自私,“接连不断的无缘无故的欢乐”;再后来便是疲乏,隐隐的不快,单调生活的烦闷,两颗慢慢在分离和疏远的结合在一起的心,对于少妇而言的危险的世俗迷恋(卖弄风情,嫉妒,无法挽救的误解),于是,爱情结束了,失去了;最后,温柔和凄楚的心之秋来临了,重现的爱情面孔是苍白的,衰老的,因泪痕,因皱纹,因对种种磨难的回忆,因对互相伤害的懊恼,以及因虚度的岁月而更加凄婉动人——随后便是夜晚的宁静,从爱情转向友情,从激情的浪漫转向母爱的庄严过渡…

几部著作的辉煌成功之后的是评论界的寂然无声以及公众的冷漠。

为了教育他人而不懂装懂的那份尴尬让我感到强烈的厌恶。

她记录下他的口述,誊清他的草稿。她竭力保护他不受其宗教魔鬼的侵扰,这可怕的幽灵已经在不时地吹动艺术死亡之气。

《战争与和平》是我们时代最博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众多的人物和激情涌动于其中。在波涛汹涌的人类汪洋中,威然雄踞着一颗灵魂,在平静不乱地鼓动着和阻遏着暴风雨。在凝视默想着这部著作时,我不止一次地想到了荷马和歌德。

他思想的自然活动把他从个人命运的小说引向描述军队和人民的小说,引向描述千百万生灵的意志在其中交织的巨大人群的小说。他在塞瓦斯托波尔被围期间的悲壮经历终于使他懂得了俄罗斯的民族魂及其古老的生命。

为了很好地感受该作品的威力,必须体会它潜在的统一性。大多数的法国读者有点近视,其中的无数细枝末节就把他们弄得眼花缭乱。他们迷失在这片人生的森林之中。必须登高远望,用目光去环抱那自由的天际以及那一片树林和田野;那我们就会窥见这一部著作的荷马式的精神、永恒法则的静寂、命运气息的有力节奏、所有细节与之相连的整体情感,以及如同《创世记》中威临海上的上帝似的驾驭着其作品的艺术家才华。

开始时,大海平静。和平,战争前夕的俄罗斯社会。前一百页以一种沉着镇静的精确性和卓绝的嘲讽,反映出灵魂之虚幻。

只看见头顶上方很高很高的地方,是一片广袤深邃的天空,几片浅灰色的薄云无力地漂浮着。

心灰意冷、焦躁不安的众灵魂又在沮丧绝望,在城市的混浊气氛中,在黑夜中,四处徘徊,游荡。有时候,在被世俗毒化的气氛中,混合着大自然那醉人的、令人发狂的气息,混合着春天、爱情、盲目的力量,使得迷人的娜塔莎向安德烈亲王投怀送抱,但不一会儿,又把她投入随便一个勾引她的男人怀中。尘世糟蹋了多少诗意,多少温情,多少纯洁的心啊!而“凌驾于恶浊尘寰之上的无垠天空”却始终如故。但是人们对它却视而不见。

对于这些贫血的心灵,是到了用战争的风暴来重新刺激一下的时候了。

他质朴,虔诚,隐忍,面对痛苦和死亡也总露出他那慈祥的微笑。经过种种磨难,经历了祖国的遭劫和垂死的挣扎。

他在各图书馆里查询,动用了家庭档案、自己从前的笔记以及他个人的回忆。这种缜密的准备工作保证了创作的坚实性,但并未影响其自发性。托尔斯泰以一种与读者心灵相通的激情和欢乐,热情洋溢地进行创作。《战争与和平》之所以魅力无穷,特别是其年轻的心灵使然。

每一颗童心都是一首清纯如泉水、婉转动人如莫扎特的旋律的歌曲。最恬静秀美的是娜塔莎。一位可爱的姑娘,爱幻想,爱笑,充满爱心,我们看着她在身边长大,怀着像是对自己姐妹似的纯洁的柔情看着她生活——谁会说自己不曾认识她?……春天那美好的夜晚,娜塔莎在月光下,临窗幻想,热情似火地说着,楼上窗前的安德烈亲王在倾听着……第一次舞会的激动,爱情,爱情的期盼,欲念和乱梦的开始,黑夜里坐着雪橇在映着怪异光亮的积雪森林中的奔驰。以迷情吸引着您的大自然。歌剧之夜,艺术的奇特世界,理智在其中陶醉了;心的狂乱,因爱情而慵倦的躯体的疯狂;洗涤灵魂的痛苦,守护着垂死心上人的神圣怜悯……我们在回溯这些可怜的回忆时,不可能不产生那种谈论一位最亲爱的女友时的激动。啊!这样的一种创作与几乎所有的现代小说和戏剧相比较时,便可以看出后者中的女性人物的弱点有多么大了!生命被抓住了,它是那么灵活,流畅,似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它在颤动,在变化。——面丑心善的玛丽娅公主是一幅完美的画;在看到胆怯地怕被人看到一颗心的所有秘密被暴露出来时,这个腼腆而笨拙的姑娘的脸羞红了,如同那些与她相仿的女子遇此情况也会羞涩难当一样。

他们那是无主心骨的灵魂;这些灵魂永远在摇摆不定,不往前进:它们从一端摆到另一端,永远畏缩不前。

1 2 3 4 5 6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名人传》罗曼·罗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