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夜色朦胧》茨威格


茨威格

阅读茨威格,是一个享受却不乏惊吓的过程,因为,在深入的过程中,你简直不敢相信,一些长久隐密于心的心曲和思想闪现,会由一个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全部揭开,在书页上朝你默契微笑。这真令人战栗。

于是,你不得不相信,茨威格的确是罗曼罗兰所说的“灵魂猎者”。当他用手中的笔像手术刀一样去解剖他的人物时,他也在剖析人性中必然的共通;当他在在书写一些个别的命运时,他也在记录所有人的心灵笔记。

倾听者”或称“旁观者”,是茨威格小说中,一个不可忽略的意象。即作家本身,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与传奇故事的亲历“者进行交谈,比如《看不见的收藏》、《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马来狂人》中的“我”。作者化身为一个倾听者,往往引发叙述者的一番衷曲。不作评述,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就在这种“旁观式”的处理手法上,模糊了引领和被引领的界墙,转而共同倾听。
茨威格持型号不同的“心灵解剖刀”在手,其目的不是用冷眼对我们进行审视、批判,抑或指引,而只是忠实地向世界传达我们心灵的回声。

从《情感的迷惘》中的教授,《一个女人一生二十四小时》的赌徒,《马来狂人》中的医生,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来说,是为社会不赞赏、不容纳的一群,有一定的畸形成分。尽管茨氏笔下的人物,是被生活压成畸形怪状的人,然而对他们的表达和描述并不古怪、亦不荒诞,整个倾向于写实。莫泊桑也尝试过这方面的题材,如《怪胎之母》和《坟墓》,也有着警世和怜悯的意味,可动人的力量较茨威格稍弱——这是茨氏的另一过人之处,他用最寻常的写实手法,不刻意搜求离奇晦涩,怪异神秘,但求读者的理解,让人认识到某种悲哀的确于普遍的人性扎根,引发共鸣。而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黑暗之中有一线光明,失望之中还有一点希望,颓丧之余仍有些许慰藉。这是茨威格用他对人性的理解反映出的真实,然而又升华与真实之上。

人性之中,少有能用“善”与“恶”这两字,来全面概括的东西,更多的是融合、是杂糅,有时,我们自己也很难意识到这多样性。行为只不过是人精神的外化,而其后多变的动机才是难以透视的秘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这种多样性的存在,否则,我们看待生活的眼光就太过狭隘。

1 2 3 4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夜色朦胧》茨威格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