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1
分类:读书笔记
阅读(97) 评论(0)
一、武志红教授讲解“为什么总是最亲近的人,伤你最深”
本书作者武志红教授在“为什么总是最亲近的人,伤你最深”的讲座中说:“一个人的生命分两个领域:1.私人领域:核心是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核心是“珍惜”,珍惜的意思是“我珍惜你本来的样子”,我愿意以你为中心。2.社会领域:核心就是工作。核心是“权力”,就是“我说了算”。
家之所以会伤人,就是家庭关系受到了权力规则的“污染”。家庭本来是讲情感、平等、相互珍惜的,如果一旦变成“你要听我的”,伤害就产生了。
好多家庭叫嚣“一切为了孩子、孩子就是一切”,这是非常不妥的。很多家长打着关系维度的旗号行使着权力维度的实际,这是根本性的问题。这个根本性问题就是由传统的孝顺导致的。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礼”字,所谓的礼就是权力维度、自恋维度的东西,即“等级”,“孝道”就是家庭内的“礼”,父母永远高于孩子。而大多数人认为将权力规则引入家庭是对的,这就是所谓的“合理化”。比如我们为什么夸孩子“听话、乖”?听话就是你高我低,我听你的话,完全是权力规则的东西。
很多牛人会告诉你“不要害怕做选择、按照你的感觉做选择”,或许你会错、走弯路,伤痕累累,但是当你回顾一生的时候,你不后悔,因为你按照自己的意愿活过了。
走出“自体客体”:别人是他自己,不是你的延伸。你要做的是记住边界,然后容纳、转化。
第一个误区:女人很容易喋喋不休地评价男人;评价是阻断交流的最大原因。
第二个误区:当配偶诉苦时,我们也容易出主意,因为我们容易认为,配偶遇到了问题需要我们帮助。但实际上,配偶是想交流感受。这种思维上的错位也会惹出很多不愉快。
第三个误区:我们很容易把权力规则带回家。女人的强大和强势是两个概念,越强大的女人越要懂得示弱和柔软。其实不是成功人士喜欢把权力带回家,在单位里不受重视、自己又特别在意权力的人更容易把权力规则带回家,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补偿,俗称“窝里横”。
工作中处理的主要是利益,目标是解决问题;家庭中处理的主要是感受,目的是相互理解和感受。多一份理解和感受,就多一份温暖,家就更像一个家。
成熟的分离是,我们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但可以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当生命中某个过客离去,我们应该感恩他带给我们的一切,正确面对分离。
其实孩子在乎的不是学习,而是爱,而家长普遍认为关心成绩就是爱。父母的状态和教育观念,会让孩子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自我——“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者行动的动力来自于内在;“假自我”者行动的动力来自于他人的评价。外部评价系统的悲哀在于,一个人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失去了自己。很庆幸,这一点我没有,相信我的家人孩子都能体会到。
只要把时间精力多往自我提升方面放一放,没什么解不开的原生家庭困惑。我的原生家庭也不尽完美,我父母也不太懂教育我的方法,对我基本是“放羊+打压”相结合的教育,平时基本不管,要管的时候看我这不行那不行就各种语言暴力;我的亲戚过的比我家好,所以肯定也受到了些许“看轻”,而且我小时候确实身高不高、长得又胖,经常被村里人和小伙伴诟病,我就成了那个“懒、不爱和人交流、有些自卑”的“小胖子”,但那又怎么样呢?大家看我现在懒吗?交际能力行吗?自信吗?还胖吗?即使还是有些,那也挡不住我的优秀对不对?哈哈!
但是我从小学习比较好,一定程度上掰回了所有的“残局”,我真的很难想象我要是学习不好我拥有怎样的人生,大概率现在正在村子里准备掰棒子。
我的“学习力”让我的求学、求职、工作一路畅通,“学霸”的帽子也会时不时被扣上,尽管我觉得自己有些自卑,但能力的提高让我做了很多自信的事——上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我都是班干部、工作之后尽管恐惧我还是挑战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等吧!
包括我现在面对自己孩子的一些小问题,我也勇于通过专业学习积极解决,通过自身能量的提升影响到家人等等,我确信我做的都是正确的事,我也确信我完全接纳了我的自卑、懒和不善交际,因为正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才持续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完整,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