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外国文学史》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歌德

第一节 概述

一、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欧洲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鼓励运用理性或理智,去分析经验世界,以推动自身以及社会的进步。他们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以便更好地启迪民众。

二、启蒙文学的发展概况英国

英国

英国启蒙文学的特点:

鲜明地拥护民主和自由,把文学作品作为启蒙的工具;取材于日常生活,市民阶层出身的人物更多地成为主人公;在小说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

“感伤主义”文学:得名自劳伦斯·斯特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在创作上强调感情的力量,着力描写人物的不幸和痛苦,以引起读者的怜悯和同情。它曾流传到德国、法国和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为浪漫主义的兴起作了铺垫。

菲尔丁(1707-1754)代表作《弃儿汤姆·琼斯的故事》

笛福(1660-1731)英国现代小说的先驱

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明显带有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特征,表现出了英国当时的时代精神。

斯威夫特(1707-1754)代表作《格列佛游记》

理查逊(1689-1761)英国现代小说的先驱

书信体小说《帕美勒,或美德有报》、《克拉丽莎,或一位青年妇女的故事》

法国

法国启蒙文学的特点: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专制政体的腐朽,反动教会的猖獗,使得法国的启蒙运动有着明确的忧患取向。呼唤自由、平等、博爱。

哲理小说:继承了拉伯雷夸张与幽默的写作传统,把现实的题材与辛辣的讽刺,轻松的诙谐与洒脱的嬉笑怒骂结合到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正剧”:又称“严肃剧”。是狄德罗尝试建立的一种新的戏剧体裁,冲破古典主义理论在悲剧、喜剧之间划下的界线,用散文的方式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伏尔泰(1694-1778) 哲理小说《查第格》、《老实人》、《天真汉》狄德罗(1713-1784)小说《修女》,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和《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卢梭(1712-1778)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教育小说《爱弥儿》,自传体小说《忏悔录》。

德国

德国的启蒙文学,除了也要像法国一样揭露落后顽固的旧制度以外,还肩负着建设民族文学的使命。“狂飙突进”运动:

德国启蒙文学的高潮。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作家们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想在落后的德国掀起一场风暴,要像狂飙一样冲破社会的黑暗。

他们在领袖赫尔德的带领下,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中心口号,主张个性解放,崇尚感情,提出“返回自然”,提倡民族意识,有时还流连于对个

人英雄主义的宣扬。代表作家歌德和席勒。

莱辛(1729-1781)

“市民悲剧”《爱米丽亚·伽洛提》和《智者纳坦》席勒(1759-1805)的剧本《强盗》

代表作市民悲剧《阴谋与爱情》通过斐迪南与路易斯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被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

第二节歌德

一、生平与创作

歌德(1749-1832)

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主要创作:

《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少年维特的烦恼》、《托尔夸托·塔索》《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浮士德》、《西东合集》

歌德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歌德之于德国有如莎士比亚之于英国,他的《浮士德》是德国人的“世俗的圣经”,人们甚至把德国的古典时期直接称作“歌德

时代”。

歌德不仅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自然 科学研究者。他的博学与多识,为他赢得了最后一位文艺复兴式的伟大作家的称誉。

《少年维特的烦恼》:维特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维特式的追求与烦恼,已是所有年轻人都可能有的追求与烦恼。而维特对于感情的推崇与执著,对于美好心灵的赞美,又暗合了当时追求个性解放与感情自由的时代精神,从而成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最光辉的成果。

二、《浮士德》

1、《浮士德》的思想意义

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不断探索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概括了处在上升时期的欧洲资产阶级优秀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努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理想社会的过程,也是对自文艺复兴以来至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历史的概括。

2、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普通人类的代表,又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探索者形象。

他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五个阶段,即知识悲剧、生活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的追求,集中展示了浮士德形象所具有的性格特点:既受生命本能欲望的驱使,沉迷于对名利、权势、地位和女人等现实欲望的追求,又能摆脱诱惑,勇于超越自我,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浮士德形象表现出的这种“灵”与“肉”的矛盾,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普通人所具有的两重性特征,实质上也是人类自身复杂性的体现。而他那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 ,又是处在上升时期的欧洲资产阶级优秀知识分子形象的概括。

3、浮士德精神

即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

4、浮士德与靡非斯托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不断地寻求真、善、美,体现了肯定的精神。靡非斯托则只是想诱惑,体现了否定的精神,是恶的代表。但对于浮士德来说,靡非斯托的恶在客观上却起着引导浮士德最终找到了人生真谛的作用,促成了浮士德的向善。

5、《浮士德》的艺术特点。艺术形式不拘一格,同时具有戏剧和诗歌的特点,却又远远拓宽了戏剧的容量。诗体与格律多种多样,全剧结束时的“神秘合唱”,更丰富了这部诗剧的寓言意味。

·最重要的艺术特点就在于大量地使用象征、典故与比喻,从人物原型、故事模式到文学意象,象征、典故与比喻贯穿全书,几乎无所不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外国文学史》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