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汪曾祺

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平淡是心灵的单纯与宁静。

汪曾祺说,他的生活本来就是淡的,所写的东西都是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是自己的亲身感受,“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是淡。”

这种淡,就是真,这种淡,也很浓。

书本介绍:

本书中讲述了汪曾祺的个人经历,从小学到西南联大,从父母兄弟到西南联大的老师同学,以及作家朋友和道士和尚等各色人等。他并非特别直白地把道理告诉你,而是把人和事的“真”自己透出来,让道理自然显现出来。

王安忆说汪曾祺“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这种“天真”就是梁文道所说的“大味至淡”,就是浓的人生滋味。

书本内容:

淡是最浓的滋味,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莫测的铺设和桥段,却亲切自然,却打动人心。

书中讲述了汪曾祺的个人经历,从小学到西南联大,从父母兄弟到西南联大的老师同学,以及作家朋友和道士和尚等各色人等。故事都是家长里短,人物都是亲朋故里,说的是花草树木,道的是乡村轶事。这里有他的父母亲人,老师同学,同事邻居,以及无意间遇到的人。


​我要诚恳地对这些青年作家说:不要这样。第一,不要“学”任何人。第二,不要学我。我希望青年作家在起步的时候写得新一点,怪一点,朦胧一点,荒诞一点,狂妄一点,不要过早地归于平淡。三四十岁就写得很淡,那到我这样的年龄,怕就什么也没有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评论家也是,主观上的想法,不看对错,只看认可不认可而已,如果读者不认可,那就会以批判地观点去看待。

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什么时候作者的笔贴不住人物,就会虚假。写景,是制造人物生活的环境。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常见有的小说写景极美,但只是作者眼中之景,与人物无关。这样有时甚至会使人物疏远。即作者的叙述语言也须和人物相协调,不能用知识分子的语言去写农民。

​每个人看风景,看实物的心情,环境和感受都不同。景和心都应是为人物服务,随人物所需线索来平实粗描,而不是样样精细,看着花团锦簇,实则没了重点,丢了主题。

《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两篇特别温馨感人,在有爱又有趣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文字中充满了温暖的力量。

汪曾祺先生的童年底色就是暖的、丰的、静的、淡的、幸福的,他心里由此根土而越生越茁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人的关心、希望与悲悯始终丰盈他的生命和作品。

​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多年父子成兄弟,父母保持一颗童心,家庭的氛围是温馨的,孩子的性格也很乐观开朗。

​我这一辈子在遇到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病痛时,很少哼哼。难免要哼,也不是死去活来,以免弄得别人手足无措、惶惶不安。

《旧病杂忆》竟把几场“大病”写得那么轻松,甚至是幽默…性格坚强,不想因自己的痛,而让别人也感不适。可以着出汪老儿时就有颗善良的心。



​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

有人问:“这棵树怎么啦?”

一个老人说:“铁蒺藜勒的!”

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就好像曾经受的苦难,时间长了,变成一种隐忍的性格溶进生命里一样。曾经那么折腾人的苦难,多年以后,肯定会换化成什么留在生命,阅历,坚忍,强大的心,因此,当日所受种种在往后,变成了让人重生的力量。

苦难来临之际不喜欢可也不害怕。

生活使人越来越强大。

​重回沙岭子,我似乎有些感触,又似乎没有。这不是我所记忆、我所怀念的沙岭子,也不是我所希望的沙岭子。然而我所希望的沙岭子又应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也说不出。我只是觉得这一代的人都糊里糊涂地老了。是可悲也。

​重回故地,人事变迁,草木依旧。对这一切皆有感情,这里的物与人都刻着年轻的时光,所以一一清点,一一回想。清点之后掩不住的是遗憾呀,我们都青春竟都这样糊涂地过去了。这个时代真是辜负了美丽的青春。

故地重游,不免感慨世事沧桑。大家都是凡夫俗子云云众生,也都是在稀里糊涂里慢慢变老啊!

​听他的课需要举一隅而三隅反,否则就会觉得“不知所云”。

联大教授之间,一般是不互论长短的。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但有时放言月旦,也无所谓。

​既百家,要争鸣!因为真理越辩越明。只是不要在背后互论短长,有本事当面锣对面鼓,争个面红耳赤也无妨!

教育需要取长补短,需要发扬光大,个体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千秋一净裘盛戎,

遗像宛然沐清风。

虎啸龙吟余事耳,

难能最是得从容。

除了看看报,给儿子拉胡琴吊嗓子,教徒弟,作身段示范,大部分时间盘膝坐在床上一个人琢磨戏。晚年特别重视气口。他说:花脸一句唱得用多少气?年轻时全凭火力壮,现在上了岁数,得在气口上下功夫。他精研气口,深有心得。

一心只做一件事儿,真正有成就的,不仅有超强的领悟力,最主要的——痴。

​什么是幽默?

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扑哧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

​平淡的中温暖也许就是人世间最值得的事,有时一群人,有时一个人,但都不能放弃对生活的偶尔感怀,偶尔高兴,也许生活中的小确幸就是生命中的最有意义,也最有幽默的事。因为,尘归尘,土归土之后,平淡才是真。

幸福就是我一个人走在路上,走着走着就笑了。

成长会让人变温柔,对全世界温柔。

把平淡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妙趣横生、津津有味,学会苦中作乐,真的不容易。

学会珍惜,每一件都有乐趣,每一件都代表着曾经岁月的流逝。

人生不可能时时皆顺境,无论境遇如何,我们也要像汪老一样保持幽默乐观、随遇而安、豁达知足的心态,并时刻不忘在平淡的生活里发现趣味和美,认真过好每一天,这才是对待生活最好的态度。

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

你,是人间独一无二的你。

这种淡,我以我心活我生!活出自我!

关于淡的人生哲理的诗句:

定风波·三月七日(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关于文章里的语录:

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随遇而安。 “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 “安”,也是不得已。 不“安”,又怎么着呢? 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儿” 当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 生活,是很好玩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汪曾祺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