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纯顺 -天空未留痕迹,但鸟儿已然飞过

​当“余纯顺”这个名字响彻大江南北的时候,我还在石河子一中念高中,那年他受邀来电教室演讲。

讲台之上慷慨激昂,讲台之下热血沸腾。

这是徒步中国第一人,这是完成人类首次徒步穿过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和中尼公路的孤胆英雄……

真正的苦难,是在他的内心深处。

余纯顺出生上海,母亲和姐姐是精神病患者,父亲下放劳动时,弟弟妹妹全由他照顾。

60年代,饥荒来临食物难寻,他壮胆动了偷心,结果当场被抓,那时才16岁。被送至安徽一农场劳动改造,回到上海时已经28岁。

好在父亲返城,有个接收单位叫“上海成套电气设备厂”,于是费尽心机弄出假病历提前退休,让儿子顶替上岗。

父亲给余纯顺的规划,像极了千千万万上海青年的“剧本”,只要按部就班,倒也是安稳的一生。

他虽然明白父亲的苦心,工作上很努力,并与同厂一个女职工相识、结婚,但是除此以外,他并没有放弃做另外一件事——利用业余时间发愤苦读。

这源于以往劳动改造12年的经历,那些劳改、ZZ上有问题的老知青,恰恰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与他们一起劳动、生活,长期的耳闻目染,让余纯顺意识到:

“吞噬人的很多时候,不是惊涛骇浪,而是那些普通的日子。”

他把大量时间用于学习、考试,妻子逐渐不快,为改善夫妻感情,决定要一个孩子。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竟是死胎,夫妻相对默然。

两人默契离婚,同年,几乎是余纯顺一手带大的弟弟也溘然长逝。苦难傍身,从未离开。

这么多年的善良、努力和克制,生活依然如此待人,余纯顺心绪难平。

想起劳改时所读之书——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他告诉朋友:

“远方天空下面,一定有我要去的地方。”

1987年7月1日,上海的街头骄阳似火,余纯顺踽踽而行,他决定学徐霞客,踏遍中国。

8年过去,磨破50多双鞋子,脚板从42码走成44码,写下4万多字笔记,演讲150场,行程4万多公里。

既然天生与众不同,何必随波逐流,他成为很多人的精神偶像。

1996年6月,上海人发现,对于这位出自家乡的英雄,当地电视台却没有浓墨重彩书写。于是联络余纯顺,着手拍摄一部穿越新疆罗布泊无人区的记录片。

罗布泊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全年降雨量仅有几毫米,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缘,紧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一个干涸的湖盆。

“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是罗布泊的真实写照。

而当地更有“6月不入罗布泊”的禁忌,气温轻松攀升至40、50摄氏度,地表温度则达到恐怖的70度以上,可以煎熟鸡蛋。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每场沙尘暴过后,总有形态各异的干尸吹出来。

当月6日,余纯顺及摄制组由库尔勒出发,汽车轰鸣,烈日如火球般高悬头顶,到达龙城时已是8日早晨。面对气势恢宏的风蚀土堆群,他意气风发:

“迄今为止,到过和将要到罗布泊的上海人,一个是彭加木,一个就是我。如今,彭加木已经魂归大漠了,而我一定能征服罗布泊!”

芸芸众生究竟是生活了365天,还是只生活了1天,其余不过重复了364次而已?

​6月9日下午,一行人将楼兰古城踏在脚下,余纯顺兴致勃勃,大谈楼兰的兴衰。同时决定,自己由楼兰返回土垠徒步穿过罗布泊,经过楼兰到前进桥,其余人员则乘车按原路由土垠折返前进桥接应。

晚上,摄制组开壮行会。众人围坐一圈,依次给余纯顺敬酒,他却心事重重,以往健谈的他,此时罕见寡言少语。

推杯换盏间,有人劝说放弃穿越,也有人说不如改期,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如果这次穿越不成功,那是天亡我也。”

6月11日早晨,拒绝车辆和人员随行,余纯顺大步流星,独自向南边罗布泊走去。

车队按原定计划要返回前进桥大本营,但被毫无遮拦的阳光暴晒,人员晕晕乎乎,眼前甚至出现重影,随即担心余纯顺身体不适,决定先追回他再说。

下午,车队撵上余纯顺,只见他黑红的脸庞上汗水直淌,衣服和背包全部浸湿。在得知车队来意后,他却紧握双拳、上下挥动,表明自己状态良好,劝走众人。

6月12日天才蒙蒙亮,车队就赶往前进桥汇合点。日落时分为了迎候余纯顺,一顶三色帐篷被捆扎在三角椎标上,于昏黄一色天地间,格外醒目。

不想沙暴骤起,狂风卷成千上万吨沙土而来,人脸、胳膊有如被针扎一般刺痛。一晚恶劣天气过去,仍未见余纯顺踪影,大家没胃口吃饭,也无心睡眠。

6月14日开始,救援人员分成三个小组全力搜索,耗尽两天一无所获。

很快,余纯顺失联一事惊动新疆军区,一架米-17直升机迅速升空。18日,空中惊喜观察到一个蓝点,有人大叫:“这是余纯顺的帐篷!”

直升机盘旋落地,搜救组冲进帐篷。余纯顺仰面躺着,已无生命特征,突然而至的沙暴让他迷路,持续的高温导致他遇难……

经过而无需留痕,伟大而无需铭记,余纯顺生前喜爱泰戈尔的哲理诗,谨以此句致敬于他:

天空未留痕迹,但鸟儿已然飞过。

图片​

北方的天空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余纯顺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