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吃瓜的热度太高了,所有人都在看戏。电话录音的曝光,各种之前未卜先知的截图,社交媒体站队输出观点……我大概了解故事的过程,就觉得不想再看了。第一是生命被如此亵渎,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不可饶恕的事情。第二是因为没时间吃瓜,每天被push,感觉时间不够用,写推送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第三是因为比这件事情更值得让人愤慨的事情还是有很多的,有时候我都觉得所谓“公共资源”被占用或者是为了掩盖更多不公不义不正之事的小伎俩罢了。
像是拿起一本书去读,读完才会对一本书有全面深入的感受,停留在表面听歌大概或者是听书,都是无法很整体地去了解一本书。电影也是如此,对于一部电影,如果不去看而是看了别人“XX分钟看完”系列的短视频,就以为能够了解这部电影了,那也是片面和急于求成的。对于事物的了解,本身就是需要花时间的,而花时间才能够了解一个事情,这也形成了一个逻辑闭环。当然,吃瓜八卦这样的事情,人会有无限的动力去挖掘探寻,因为窥探欲使然。但是对于一些看似或无趣或冗余或庞大的知识体系时,人会选择逃避或者忽视或者耽搁,这也是因为兴趣不在这里。
我常在想,所谓的文青到底是什么?他们或许是那批真正占少数的人,他们喜欢热度,热爱阅读,对一切关于美关于诗意的东西都趋之若鹜。他们愿意花时间去了解这一切,去经历和感受这一切。从这个层面上,我认为说一个人是文青,算是一种少有的褒奖了。
但实际上,如今的文青一词,却已经被倒塌崩塌了。
电影《她比烟花寂寞》剧照
文青一词的坍塌,是一直持续的现象。如今,文青已经和知识分子扯不上太多关系了,更像是一个浮躁社会里部分人的遮羞布一般。我很浮躁,一天到晚除了工作或学习的时间,其他时间都在玩手机。偶尔刷几个深度阅读或者学习的内容制作者的视频或者推送,了解了一些新知识之后,就觉得自己也算是读过看过一些作品了,自然而然地就将自己划入了文青阵营。对他人偶尔还可以装腔一下,聊一下福柯聊一下加缪,就更加自我催眠成为了文青。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文青的内涵也变味了。
电影《方形》剧照
这些人享受着文青这一外在形象带来的自我催眠效果,他们习惯性去看一些自己并不爱看的话剧和歌剧,对于完全不懂的画展和艺术展也开始出席,时不时对着一幅看不懂的画作苦思冥想状,只为了最后能够发一条还算不错的微博或者豆瓣。豆瓣或者其他社交媒体永远在分享关于独立思考、男女平权、社会大浪潮思考等内容的推送,附上自己的不显山不露水不清楚抄袭来源是何处的话语,让自己的文青形象跃然于纸上。
到此,大部分的文青已经倒塌,他们只是为了能够众人皆浮躁的状态下,隐藏住自己的浮躁,让自己看上去足够冷静和镇定。我对于这一切不置可否,因为阅读也好,观影也好,真切地有过体会才是最重要的。
我不怀疑二次加工后的听书、讲述电影这样的创作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我认为这些是不能够替代我们去感受的。我曾经千万次想过去看兵马俑,会想象那些兵俑数千年之后是否还是挺拔依旧。直到我去看了,去了现场,哪怕是有大雨和排队,我还是觉得很震撼。看到那些细节,一下子让自己激动到无语。
所以,花时间去甄别一个人是不是倒塌的文青,还不如好好花时间在自己身上。如果一个人只是表现得文青,那也不错啊,至少他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就算是浮于表面,也给他一些善良和宽容,不是更好吗。
今日到此。晚安。
河西学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