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是我在最近两周在地铁上读完的书。每天断断续续读这本书,但是情绪上根本不会断掉,还是每次一拿起书就有了书中营造的情绪。余华的书,最大特点就是易读,这一点也促成他受众如此之广。
我妈妈这一辈是不爱读书的,小说这种东西在小时候还会让他们有些兴趣,但是长大之后进入社会就少了动力继续读书。但是我记得在我小时候买了一本《活着》,我妈后来也读完了,很受感动甚至于落泪了。可以看出来,简单朴实的文字,最会让人觉得受触动。余华的好作品很多(当然也有例如<第七天>这样刻意煽情的作品),基本都是用简单通俗的话说明自己的道理,这在《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中,也体现了出来。
余华在作家里面,年纪算是偏大的了。所以,《第七天》里很多的情节,都像是家里长辈从来历不明的微信公众号里看了什么俗不可耐的文章,然后向我们灌输大道理一般。但是,余华之所以是余华,是因为对于上个世纪的情感细节捕捉,太到位了。
《在细雨中呼喊》里面虽然都是碎片化的故事,但是能够营造出来的是一种连续绵密时间轴的感觉。从最开头“我”和爷爷在路上碰到,到最后面描述的是回到南门的情节,中间用零散的方式讲了很多的故事,都让这本二十万字不到的书,有了太多的能量。故事似乎从南门开始,又留在南门,偶尔会提及在后来日子里的事情。
我印象里很深刻一点,就是关于男孩成长路上,必要经历的那些过程。和小时候伙伴之间的争吵不愉快,甚至能够演化成严肃的事情和意料之外的恶果;对于女孩子的喜爱以及懵懂之间发生的令人咋舌的尴尬场景;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恶化不解造成创伤后再去弥补;爷孙之间困惑场面,互相伤害和误解;男孩成熟过程中学会手淫和幻想情爱场面……
时代不一样了,但是成长中的时间内核是一样的。得不到满足、邪念、自私……这些根本因素都还是存在着,于是外化成很多的冲突和矛盾。
“我”的父亲,是一个混蛋,是一个无赖。他对于寡妇的床恋恋不舍,对爷爷暴躁不爽,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在“我”爷爷去世时得到宽慰。全文里,每个人都是满口脏话,性器官的名词充盈在每个人的口中,没有人是不说脏话的。京骂是习以为常的,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我”那个说话还口齿不清的弟弟,都会说脏话。
弟弟的去世,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情节,弟弟口齿不清但为了保持自己在小孩子里的权威成为了一名“光荣”牺牲的孩子。这一段戏里面,孙家全部都出现了,并表现出了不同的状态。小农思想在父亲的身上彻底体现了,而哥哥的状态则更像是一个有了初步觉醒的农民开始体现出来的理智。全书很巧妙的一点在于,虽然“我”也有思想,但是在这个家更像是一个外人,所以能够从第三者的视角去看这一切。哥哥和父亲在最开始就体现出来了形象,他们能够怎么样去解决弟弟死去的事情,实在是情理之中但是又能够有些小惊喜。
而“我”的弟弟和爷爷之间的那几段博弈,我更加感觉真切了。爷爷在这个家庭里面的生存之道,就太真实了。面对自己大儿子的辱骂和粗暴待遇,他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真的想要改善自己的环境时候,还是能够做到借刀杀人这般高超技艺,让“我”涉世未深的弟弟去实现他的目的。这一段戏,我想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就不免读着读着就开始笑出声来。
《在细雨中呼喊》虽然不是完整严谨如《白鹿原》那般的大著作,但是能够将现实和故事的界限逐渐消除,就真的在于世界真的像故事里面那样荒诞。
书,真的很好,我也很喜欢读,可很怕读着读着就沉浸在情绪里面出不来了。
我是河西学渣,下次聊,拜拜。
河西学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