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放下,还是离去 -《诗人十四个》

此刻,21:05。

大约12小时前,得到小兰离世的消息。尽管知道死亡无法抗拒,尽管知道这一天迟早要来,还是很震惊、心痛。

这种心痛,在白天是可以抑制的。

所以,我可以如常上课,如常改作业,如常和同事说话,甚至也能如常读几行字。

可是,安定下来的时候,悲伤如流。

风,不像初夏的风,似深秋凄凉的卷席。夜,也不似初夏的夜,它像冬日一样沉默、厚重。

小兰,是属于远方的人。

她笑起来的样子,真的很像一颗向日葵,让人感觉到明亮。

生活中,我从未见过有银铃般笑声的人。小兰有这样的笑声,即便在她病中、病重的时候。

10多年前,同为教育在线论坛版主的时候,她是一滴“聪明的水”。当时我就想,这个网名真好啊,“聪明”和“水”连在一起,真是智慧的流淌。谁能想到这么轻盈干净的网名呢?!果然,她是聪明的孩子,提着心爱的灯笼,一直在走,直到实在没有办法,才将心事化尽尘缘中。

“癌”字下面是一座山,很沉很沉。但这座山,小兰一直扛着,很努力很努力。她熬过清明,熬过端阳,又熬过了芒种。今天,举国高考的日子,她走了。我猜,这仍是源于她对教育的热爱与不舍。更重要的是,她放不下明年即将高考的女儿,更放不下小学三年级的儿子。

她对教育的爱,的确可用“痴诚”这个词。现实已经够累的了,可她仍然东奔西走,沉迷于自己的“星空教室”。她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组织读书分享会,大江南北上过不少阅读公开课。

她像哲学家,善于思考。常常熬夜做课件,每次课件出炉,总令人惊叹,课件还可以做得这么美吗?

她的笔记,她的字迹如今都已绝版。虽然她的字不似黄方那般具有书法家气质,但极具个性,很洒脱。

她的阅读,涉猎很广。我也经常默默地去她的朋友圈去采撷书本。《陶渊明也烦恼》就从她那里得来,果然读了不枉此行。《诗人十四个》,也最先源于她,我读了也很喜欢。

她的文字,也是耐读的。那是因为她独具的审美。

她的朋友圈最终定格在儿子身上。6月5日,她发了小叮当给布娃娃检测核酸的短视频,笑言“万物皆核酸”。我看了,也一笑,但绝没想到这就已经走到了最后一步。这核酸真够“酸”啊!

生命里的不可承担和遽然而逝总是夹杂在一起的。

她离去的孤独,终是任何他人无法体会的。

她经受的病痛,终是任何安慰也无法减轻的。

她坚忍的泪水和动听的笑声,终是一条充满矛盾却一直无法跨越的生命河。

2013年的夏天,她曾和我相约,一起去山东淄博参加新教育年会。因某种执迷,我选择了独行。

去年四月,疫情尚未完全困住我们的脚步,但仍无法鼓足勇气去看她。其实,我是害怕。非常害怕。我没有面对生死的勇气。更不知道当面能说什么。一切安慰都是徒劳吧!

我宁愿默默地牵挂,默默地祝福。

我们曾祈祷奇迹,曾商量请全世界的人都借她一秒钟,曾短暂相信过她就是奇迹本身。

然而,今天小兰还是走了。她提着易碎的灯笼,走了。这个孤独的孩子,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星空。

我想,她真的是造物的恩宠。

从此,每当高考的钟声响起,我们都会想起她。

从此,每当芒种来过,我们就知道她也一直躬耕在生命的园田。

从此,每当铜铃“叮当”飘过,我们就明白她对尘世的惦记一直都在。

如此热爱,如此坚持,还是放下,还是离去。

但生命真的没有终点,死亡一定不是结束。唯爱永恒,唯安详永恒,唯透明的她永恒。

她将在万物中间,给予我们轻柔的语言;她将是一束自由的光,仍会流动。我想,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在我们心里干净的时候,思念会抵达。她就是万物,因语言、因爱,在另一个世界她生生不息。

小兰,遥祝夏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还是放下,还是离去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