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泰戈尔

近三五日,一直在断断续续读《泰戈尔谈教育》。

之前,我只熟悉他的《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等文集,只知道他是人格洁白的诗人。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他更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

泰戈尔与家庭

他生于印度的一个贵族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赞成孟加拉的启蒙运动;他的父亲对吠陀和奥义书颇有研究,是一位哲学家和真正的宗教改革者。

泰戈尔是父母最小的儿子,家人亲昵地叫他“拉比”,大家都很疼爱他。在加尔各答,泰戈尔先后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在长兄和姐姐的监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生性自由,厌恶刻板的学校生活,没有完成学校正规的学习课程。但,他一辈子耕读不辍,8岁开始练习写作,13岁开始写诗,一直到逝世前还口授了最后一首诗《你创造的道路》。

泰戈尔的创作生涯长达七十多年,为我们留下一千余万字的作品。

试想,如果他的家庭不民主、不开明,怎么可能允许最宠爱的小儿子13岁就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学校一刀两断?假如他对长辈言听计从,按部就班地读高中、进大学,继而到国外镀金,很可能会成为颇有建树的工程师、赫赫有名的律师,或在仕途上辗转前行。

幸亏,他生在这样的家庭,有这样的父亲尊重他的选择,使他在桎梏中得到解脱,兴趣得以健全地发展,想象力得以自由地驰骋,从而源源不断地写出大量名篇佳作。

幸亏,一切阻挠都没有发生,否则历史将重新书写!

—-

泰戈尔与家人

兄弟姐妹十四个,对泰戈尔影响最大的是五哥乔迪。

乔迪既是兄长,又是导师。他耐心地为泰戈尔讲解孟加拉诗歌的韵律,和他一起分析作品的不足之处,还把泰戈尔修改过的习作在家中办的杂志《婆罗蒂》上发表。

是的,他们拥有自家创办的杂志!

“细雨霏霏,树叶战栗”,是泰戈尔读到的第一首诗。后来,他无数次提及当时的快乐,那时他就朦胧地领悟到:诗为什么需要韵律。诗句押韵,诗读完了,仍意犹未尽;诗的内容表达完了,韵律却依然余音绕梁。

诗意,就是以韵律与耳朵和心灵做游戏。

五哥乔迪给予他广阔的自由,教给泰戈尔从随心所欲地享用自由到懂得恰当地享用自由。正是那种自由造成的纷扰,悄悄地把他送到了消除纷扰的人生路上。

从那时起,泰戈尔进入自我认识的领域,以自己的旋律谱写第一首歌《你看这月光溶溶的静夜》;以自己的意志,借助字典读一切想读的书;以自己的感觉穿上沉思之袍,感受自然,宛如一位洁白的修士;以自己的步伐走出祖宅,进入陌生而遥远的大海彼岸。

五哥乔迪和爱他的亲人,是泰戈尔永远无法割舍的深邃联系。那温暖而柔和的情感冲击,一直隐秘地影响他的一生。

—-

泰戈尔与家园

泰戈尔,是自然之子.

自然,是泰戈尔永恒的家园。

曙光中,他跨出个人生活的圈子,在一棵古老的大树下,创办一所净修林般的学校。

他亲手为孩子们编写教材;亲自为孩子们上课,为他们张罗餐具、卧具,安排他们的食宿;他的诺贝尔文学奖金、孟加拉语著作的稿酬,以及自家的土地、房屋全都捐赠给学校;急需经费的时候,他甚至毫不犹豫地卖掉作品的版权和妻子的首饰。

他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在“大地母亲的慈怀中”,在云彩和阳光的游乐场和辽阔的天空下读书、聊天、做游戏;在无垠的天空、浩荡的长风、苍翠的树林里,他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形象、趣味、色彩、馨香、画面、旋律,他们的童心像百瓣莲花一样自然绽放。

他写诗、谱曲时,总让孩子们簇拥在身边,让他们谛听内心新鲜的诗作和心曲;孩子们则不知不觉地汲取艺术营养,释放潜藏于人性深处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岁月之野上奔腾的江河,是泰戈尔心中流动的家园;一往无前的大自然是孩子们最重要的书本,读懂它也是一场最漫长、最特别的考试。

所以,山峦、大海、鲜花盛开的原野、绿荫婆娑的松林,令他迷醉而喜悦;他的文字在无羁、无垠的的天海中荡漾;怪石林立的海边,回荡着抽象的旋律和具体的情感;一块斜悬的岩石,写满永恒的期盼……

家园,让人想起巢中的雏鸟。我们的学校若是用小树枝和茅草搭成的鸟巢,仅仅年复一年地蜗居在巢里,又怎能教会雏鸟从无垠的天空获取食物?我们必须要和鸟儿们一起挣扎着飞起来,飞向可以搏击长空的家园,飞向辽阔的家园,飞向自由的家园。

觉醒叩击心扉,只有割断绳索,才能还知识自由;只有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大自然,才是人类最深广的家园。

飞翔是鸟儿的天性,泰戈尔注定不会永远栖居在温暖的巢中。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飞翔的泰戈尔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