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笼子在找一只鸟
——读卡夫卡手记之三十六
文 | 梁长峨
“一个笼子在找一只鸟。”
笼子是静物,鸟是动物,笼子怎么会找鸟,要找,应该是鸟找笼子。
虽然笼子是静物,但人是高级动物。笼子是人制作的。人既然可以制作出笼子,同样也可以捕捉来鸟。由此自然可以说,一个笼子在找一只鸟。不!与其说一个笼子在找一只鸟,毋宁说是所有的笼子在找所有的鸟。因为制作笼子的目的就是用来装鸟的,有笼子就应该有鸟。无鸟,要笼子何用?
从能自动飞翔的角度说,又确实应该是鸟找笼子。那么鸟又为什么要找笼子呢?笼子是禁锢鸟儿自由的呀!鸟的天堂在森林在天空,鸟的天性是自由是飞翔,怎么偏要找个笼子束缚自己呢!这是个悖论。
对于视天空和森林为生命的鸟,笼子是异常可怕的。而对于早已习惯了笼子的鸟来说,天空和森林什么也不是,应该敬而远之,甚至可以背叛。因为这种鸟觉得,笼外虽自由,但需要亲自觅食,还要经受风霜雨雪的侵袭,而在笼内虽然失去飞翔和自由,但不需要自己觅食,只要老老实实,服从听话,不存妄想,唱好悦主人之心之耳的歌,即可。既能遮风避雨,又有得吃有得喝,为什么还要破笼而飞呢?
久而久之,笼中鸟以笼为骄傲,因被养而自豪。它们时时觉得比笼外鸟高人一等,如同人类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傲视体制外的知识分子一样,处处炫耀、显摆,好像自己的叫声也比笼外鸟高贵、好听。
有巢凤自来。好处总有人眼热呀!笼外的鸟看到笼内鸟活得这般滋润,不经风雨,不愁吃喝,于是也纷纷渴盼飞进笼子。这样,笼中鸟一族迅速呈现浩荡之势。
我不是鸟,不知鸟之思,但我从人类身上可作出推想:
不要争论是一个笼子在找一只鸟,还是一只鸟在找一个笼子,说不定笼子和鸟在互相找呢!如同金钱与权力的一拍即合,如同人的虚荣心和荣誉的一拍即合。金钱常常腐蚀权力,权力应该远离金钱,但金钱又常常是权力的基础。为了得到权力需要金钱开路,有了金钱又需要权力保驾,需要权力作靠山。所以,二者常常互为左膀右臂,暗中亲密勾结。荣誉证书应该颁给真正的卓越者,与虚荣者水火不容。可是,有虚荣心的人,眼睛一定盯着荣誉,而且会不择手段获取它。尽管荣誉不是为虚荣者而设,但荣誉却能招惹、吸引他们,使他们日思夜想,欲罢不能。
当然,也有不愿改变天性的鸟,它们至死都把天空和森林视为自己的天堂,除此之外任何由人笼养的地方都是地狱,任何由人给的嗟来之食都是对自己的玷污。
索尔·贝洛写过他亲历的故事:
他十二岁的时候曾在他家周围一个林子里捕获一只小画眉。他把它装在笼子里。小画眉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飞去,十分恐惧。一段时间后,它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
一天,他把鸟笼放到他家后院。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笼子跟前。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地吞咽下去。他好高兴,心想画眉妈妈帮他来喂小画眉多好哇!
可是接下来的一天早晨,他去笼子前,发现小画眉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死了。他心里纳闷,活蹦乱跳的画眉,怎么突然就死了呢?
后来,著名的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家父,他就把这只小可怜儿那可怕的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作了精辟的解释:“当一只母美洲画眉发现她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要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她似乎坚信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鸟类尚有如此坚贞者,人如鸟乎?!
于是,我就想到人,想到人与笼子、人和人与笼子。
鸟笼是有形的。人笼除非罪犯被关进的笼外,其它都是无形的。
其实,从古到今,地域、观念、制度、信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等,都是人行为和思想的笼子。举凡把人局限在一个十分狭小的范围之内,不得“越界”,都是笼子。
世世代代的人,其一生都是栖居并宿命地毁于笼子中的啊!
所有笼子中最可怕、最恐怖、戕害人最深、危害人最大的是反动制度和囚禁思想的牢笼。
人的天性和鸟一样需要自由。人是生而平等的、生命自由的。无论思想还是行动都应有自己的自由,任何人都没有干涉、压制和剥夺的权利。只允许别人在自己划定的圈内思想、说话、行动 ,就是剥夺别人的自由,就是不公平、不公正,就是对别人的一种奴役。
这个常识,一直以来被统治者无视。他们总是制作种种笼子来囚禁人。人这种地球上的高级动物,既懂笼养鸟,更精通笼养人。他们花样翻新让笼内人享受他们施与的恩惠,让笼外人受尽他们施加的惩罚。
人生有限,谁能同时间死磕,煎熬一生?!许许多多人经不起磨难或诱惑,扛着扛着就撑不住了,走着走着就改变轨迹了,于是抛弃初衷,举手投降。因为他们清楚地看到,许多人生无法迈的坎,通过甘心被豢养、卖力去卖笑,都能顺利跨过;一切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险境,通过出卖灵魂,背叛人性,甘当笼子主人的马前卒,都能变得春暖花开,云淡风轻。结论是:守贞,只是等待死亡;愚忠,就会生存在万丈光芒之中。
这么以来,许多人就变得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了。他们明明知道,地球上有的国家正在探索宇宙,而自己的国家却在顽固让人向猴子发展,自己也甘愿低首顺眉,不仅自己努力向猴子退化,还帮助国家让其他人也向猴子退化。
他们失去自己的灵魂和独立性后,以靠主人笼养为生,以逗主人开心为己任,以得到主人的认可而自鸣得意。所以,他们对任何一个可依靠的主人都如小鸟一般扇着迎合的翅膀,唧唧直叫,学舌卖乖,撒娇卖萌,以示忠诚。他们从不因自己被豢养和管束而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人尝到笼养的好处,就内化成人的基因,世代相传。好多孩子从懂事或求学开始,就学着如何找笼子,长大后更是自觉地拼命地绞尽脑汁钻笼门。倘若进不到官场,进不到体制内,他们就认为是人生的失败,就六神无主,失魂落魄。
凡是长期被笼养的人,心灵都程度不同地被歪曲和玷污,不宽容、不厚道、阴暗、城府深。平常看去道貌岸然、笑语盈盈、彬彬有礼、可敬可亲,可是到了关键时刻,他们为了争宠和个人利益,会无情撕咬,用尽阴招。这样导致名曰“笼子”,实乃一个充满怨毒、阴谋、凶残、污浊、腥秽、冷酷的监狱。
当然也有一类人,进到笼子突然失去自由,觉得自己到了不该到的地方,为失去自由痛苦不堪,也为得到主人的笑脸和可怜的一杯羹而背叛天性,感到自己蒙受巨大的耻辱。于是他们内心进行痛苦的挣扎,想着破笼,可终其一生也没能化蝶而出。笼子外面的人只能隐约听到笼中囚徒发出的声音,穿过笼子隔离的铁丝网在天空中回响。
恨其不争的是大多数普通人,他们没有在笼子里得到主人任何好处,一生受罪,可他们竟然会愚昧地拼命地维护笼子,维护主人。鲁迅曾对他们作过这样的描述: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失色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受尽欺压、吃尽苦头的人,不一定就能觉悟,就会反抗。这些人何曾得到笼子主人给他们的“恩泽”?他们吞菜吃糠,衣不遮体,住着矮小、阴湿、满是臭虫、秽气刺鼻的小屋,却不想不愿不敢开一个小窗,别人要帮助去开,他竟然大惊失色,大呼强盗,引来一群奴才群起而赶之。主人为何“最后出来”而且是“慢慢地”,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因为他明白的,他不需要任何担心,奴才们会把笼子守得好好的。
多么可气又多么可怜!主人来了,他殷勤恭敬地表功是“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的。当听到主人“你不错”的嘉许,他立马浑身热血沸腾,感到无比幸福、无比甜蜜、无比充实、无比荣光,日子“好起来”了。此时,他完全忘记了过去在笼子里过的一切苦难日子,更忘记了他现在还在笼子里,还将一如既往地把苦难日子过下去,直到永远。至于人性的自由和人的尊严,可以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只要能使主人的笼子永久和坚固,就好。人啊,人!跪得太久了,就习惯了,不愿站立起来了。
只要有笼子存在,人就会如鸟一样有被装进去的危险。
只要有笼子存在,人就会有随时被宰杀的危险。
只要被装进笼子,人的“囚徒”地位就终生难以改变。
如果人不从笼子里出来,精神和思想就永远不能走出被奴隶的梦魇。
谁真切认识了这笼子?谁真心愿意离开这笼子?更有谁想到和敢于砸毁这笼子?
鲁迅译日本作家有岛武郎《与幼小者》中说:
阿幼小(呵),将不幸而又幸福的你们的父母的祝福带在胸中,上人生的行旅去。前途是辽远的,而且也昏暗。但是不要怕,在无畏者的面前就有路。
去吧,奋然的,幼小者呵。
先生一向对幼小者寄于厚望,他屡屡说希望在青年一边。他认为幼小者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只要幼小者不断成长,就能“在刀光火色中,看出一种薄明的天色……”
天下所有的父母有几个人不在笼子里的。他们一生一世不幸,幼小者还要跟着父母在笼子里度过一生吗?后代总要出息,尽管前途辽远,依旧黑暗,也要冲出笼子,向前走去!当然艰险,但只要不怕,无畏走去,总会破笼而飞,翱翔到属于人本性的自由的天宇。
真不知道卡夫卡在说“一个笼子在找一只鸟”的时候,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说不定正想着他热恋的情人也未可知。卡夫卡对婚姻的恐惧,大概就像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儿对笼子一样恐惧。而我在文中说的可能扯得太远了。不过,谁知道呢?!
作者简介
梁长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散文家》副总编、《华夏散文》副主编、曾任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曾出版过《今日的灵魂》《无悔岁月》《爱的心路》等随笔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