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荫名士风流

文 | 潘小平

潘祖荫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和两朝帝师翁同龢,是总角之交。他祖父潘世恩,为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状元,潘氏即从他开始,走读书取士的道路,是苏州所谓既“贵”且“富”的大阜潘家。原来苏州潘氏,统出于徽州歙县北岸的大阜村,是徽州有名的大家巨族。大约从清朝初年起,潘氏陆续有卜居苏州者,从事各种商业活动。而潘世恩一脉,则由于从事的是盐业专卖,逐渐成为江南一带有名的大盐商。潘世恩中了状元以后,平步青云,历经四朝,迭掌文衡,道光十三年拜体仁阁大学士,不久入军机,晋东阁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加太子太保。道光十八年,再晋为武英殿大学士。是这样的家世清华,钟食鼎鸣,潘祖荫就难免沾染一些少年名士的习气,是宣南一带有名的富贵闲人。
“宣南”指宣武门以南,向为京师人文荟萃之地。
因自幼涉猎百家,精通经史,兼工诗词,文藻勃发,这潘祖荫平日里就于碑版书帖,无所不藏;金石管弦,无所不好。他相与的一个“红相公”,为京城有名的“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朱莲芬,据说曾是咸丰皇帝的男宠。
相公是对男妓的委婉称呼。

光绪初年,清流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讥弹时政,崖岸自高,成为一个特殊的政治群体。清代供男性享乐的,有妓有优,妓为女性,优为男性。由于《大清律》明令禁止朝廷官员狎娼嫖妓,士大夫便去亲亵男色,狎优之风由是盛行。同光间天下承平,百业兴盛,戏班、乐馆遍布九城,戏班的班主,一般都有自己的寓所,称作“大下处”。程长庚的“大下处”名为“四箴堂”,所谓“四箴”,是指宋代理学名家程氏兄弟“视、听、言、动”的四字箴言,亦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名伶傍名士,名士养名伶,乃清末风气,一般的伶人,也不会像程长庚那样自尊自重。潘祖荫相与的朱莲芬,本名朱福寿,是著名昆旦朱福喜的胞弟,苏州人。此人幼学昆旦,兼习皮黄,生得肌肤如雪,体态风流,同光年间名重一时。他不但戏演得好,文采也好,尤工小楷,常为潘祖荫代笔,写一些应酬字。据樊樊山说,潘祖荫的小楷最难求,惟常写与朱莲芬,故彼时士大夫中流传,若想得到潘伯寅的小楷,到朱莲芬那里去好了。是这样的艳冠群芳,色艺双全,伶人中能有几个?所以潘祖荫对他,就爱惜得不得了。其时京里还有一个人,对朱莲芬也十分倾慕,这个人就是御史陆懋宗。陆懋宗字云孙,也是翰林出身,颇通音律,为京城中的名票,因为这个,才得以和朱莲芬亲近。潘祖荫当然不会把他一个穷翰林放在眼里,和朱莲芬依旧是出双入对,俨然夫妻。朱莲芬的寓所,名为“紫阳堂”,位于宣南的樱桃斜街,和位于北半截胡同的潘宅相距不远。当时京里有名的熙春堂、聚宝堂等等,就都是相公的宅子。光绪年间有一个名叫朱克敬的人,曾经这样描述:“京师旦脚曰相公,所居之寓曰某堂,知其堂,知其人,知其人住某堂,始能点其戏。”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名士与优伶的交往,多在相公的住处。
据陈庆溎《归里清谈》言,潘氏乃天阉,不近女色。清末天阉者,著名的有三人,一为常熟翁同龢,一为吴县潘祖荫,一为番禺梁鼎芬。但潘祖荫似乎并不忌讳,有时自己也往外说。他平日里和妻子,是分房而居的,然而不近女色,又如何能近男色呢?这好像也很难自圆其说。彼时名重一时的红相公,除了朱莲芬外,还有一个朱霞芬,人称“霞郎”,是梅兰芳祖父梅巧玲的弟子。曾有人以“秋风海棠”来形容他,称其“骨俊神妍,娟如处子”。他的“老斗”是李慈铭,浙江会稽人,为文沉博绝丽,为人却尖酸刻薄。但朱霞芬傍上他,也算傍对了人,虽说只是一个穷京官,没有潘祖荫出手阔绰,但名满天下,是很多王公贵族的座上客。优伶的黄金时代,在同治初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的三十年间,史称“同光中兴”,社会相对稳定,以至西四牌楼砖塔胡同一带,清吟小班星罗密布。王公贝勒、翰詹词臣在退朝之后,往往朝衣朝冠而至,置酒宴客,流连竞夕。这也是清流的黄金时代,以风骨相标榜,啸聚“宣南”,一呼百应。清人笔记记载,同光朝某一科会试之后,潘祖荫和张之洞广发柬帖,召集公车名士,燕于江亭之上,聚集了上百人之多。结果无论宾主,都只顾指点江山,高谈阔论,却忘了还要吃饭,仓促间只能到馆子里去叫,就有人吃坏了肚子。那是怎样一种名士风流啊,这在“后清流”时代,是想都不敢想喽!

王伯恭《蜷庐随笔》:
京师西四牌楼砖塔胡同,向皆小班所聚,似妓非妓,专以歌曲侑酒,概不留髡,故名目“清吟小班”。游客大率王公贝勒。退朝时往往有朝衣朝冠而至者,小饮闲坐而去。南城士大夫往游。则置酒宴客,流连竞夕,天明始散。

陈恒庆《谏书稀斋笔记》:
尚书天阉,与翁常熟同。一门生不知,初谒时,询问老师几位世兄。尚书曰:“汝不知我天阉乎?”

《凌霄一士随笔》:
同光间潘翁齐名,号为京朝清流宗主而竟复同为天阉,斯亦奇矣。

李岳瑞《春冰室野乘》:
同光间某科会试场后,潘文勤、张文襄两公,大集公车名士,燕于江亭,先旬日发柬,经学者、史学者、小学者、金石学者、舆地学者、历算学者、骈散文者、诗词者,各为一单,州分部居,不相杂厕。至期,来者百余人。两公一一纡尊延接,是日天朗气清,游人亦各兴高采烈,飞辨元黄,雕龙炙眥,联吟对弈,余兴未央。俄而日之夕矣,诸人皆有饥色,文勤问文襄今日肴馔,令何家承办。文襄愕然曰:“忘之矣。今当奈何?”不得已,饬从者赴近市酒楼,唤十余席至,皆急就章也。沽酒市脯,重以馁败,饭尤粗粝,众已惫莫能兴,则勉强下咽,狼狈而归。有患腹疾者,都人至今以为笑谈。

作者简介

潘小平,安徽省作协副主席、安徽大学兼职教授、省政协委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潘祖荫名士风流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