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的门前
——读卡夫卡手记之十二
文 | 梁长峨
卡夫卡在他的长篇小说《审判》中写下这样一个故事,现抄录下来,以飨读者:
在法律门前站着一个门卫。从乡下来的一个男人请求门卫允许他进入法律之门。可门卫说现在不能进。那男人考虑了片刻又问,以后能不能进来。“可以,”门卫说,“可现在不行。”因为通向法律之门永远是敞着的,而门卫又走到了边上,所以乡下人向下弯了弯腰,想通过门看看里面的世界。门卫发现了,笑着说:“既然里面这么吸引你,你就别管我的禁令,试着进去看看。可得记住:我的权力是很大的,而我只是最小的门卫。可每个大厅前都站着一个门卫,一个比一个权力大。看一下第三个门卫连我都受不了。”乡下人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困难,法律之门不是应该向每个人敞开的嘛,而且不是随时可以进去的嘛,他想。可当他现在仔细端详穿着皮大衣的门卫,看着他那大尖鼻子和稀疏的、浓黑的鞑靼式的长胡子时,他还是决定再等一等,等到允许时再进去。门卫给他一个小板凳,让他在门旁边坐下。他在那里坐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做过许多次进去的努力,不断地向门卫请求,以便使他疲劳。门卫常常盘问他,问他从哪里来的和其他许多情况,可门卫像大人物一样只是兴趣索然地提问题,最后还是对他说不能进去。乡下人为来这么一趟做了许多准备,他现在把所有哪怕再值钱的东西都用来贿赂门卫。虽然门卫收下了所有的东西,可还是说:“我收下东西,这样你就不会以为疏忽了什么了。”乡下人成年累月几乎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门卫。他完全忘记还有其他的门卫呢,这第一个门卫在他看来是他进入法律之门的唯一障碍。头几年他诅咒自己碰到了倒霉的事儿,他老了以后,只剩下喃喃自语了。他变得有些孩子气了,因为他长年累月地研究门卫,以致连他皮衣领里的虱子都能辨认得出,所以他就请虱子帮助他让门卫改变主意。最后连他的眼神都弱了,他不知道他周围是真的漆黑一片还是他的眼睛有毛病。然而他现在却在黑暗里看到一束火光熊熊燃烧,正从法律之门向外扑来。可他活不长了。在他弥留之际,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在头脑中汇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他还没向门卫提过,他示意让门卫过来,因为他僵直的躯体已不能再站起来了。门卫不得不把腰朝他弯得很低,因为他们的个头在变化着,乡下人越来越矮。“你现在还想知道什么?”门卫问,“你真不知足。”“大家不都在寻找法律吗?”乡下人说,“怎么会这么多年来除我以外没别人要求进去呢?”门卫看到乡下人已经奄奄一息了,他的听力不济,为了能让他听见,门卫大声吼叫道:“这里什么人也不能进,因为这个大门只为你敞开的。我现在就去把门关上了。”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有史以来法和法的执行机关、执法人,与广大百姓的复杂关系。它告诉我们,一切游戏规则都是游戏者为了取得游戏胜利而制定的,无论其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得如何天花乱坠,楚楚动人,都是在掩盖自己的虚伪和罪行。
那个看门人实际是法的执行者,是执行法的机关代表者。他的职责是为法服务,守住法门。他可谓是忠于职守的楷模,几十年如一日,把守法的第一道大门,成为法之门前的第一道屏障。国家就需要这样的卫士。如果这样的人真正心地纯洁善良,行为大公无私,办案公平公正,那将是国之大幸,民之大幸。可是他呢?一切以上面的马首是瞻,从不怀疑上面下达的指令的合理和正确,愚忠死守,一切照办,不折不扣。也就是说,执行落实上面的指令、维护和捍卫上面的利益,是他的铁则和天职。
表面上看,他善良温和,体恤百姓,没有声色俱厉地呵斥,或暴力威胁,还善意提醒乡下人法门内部层层把守的状况,并提供凳子让他等待,允许乡下人诅咒自己的厄运。实际上,他是做给外界和乡下人看的,让广大百姓觉得法院和执法人和蔼可亲,善良纯正,平易近人。然而,撕去这层面纱去看,他是法院和执法人虚伪和残忍的代表。他城府很深,与乡下人交谈中,从不多嘴,从不给明确的指引或过多的暗示,一切内幕都不外传。这是官场中人的一大原则,也是官员在官场混事的诀窍。他在接受乡下人贵重的礼物时,也只是为了让他觉得还有什么事情该做而没做,即便是身上的虱子也没有办法说服其动心。他是官场集“只说话不办事,只收礼不办事,收小礼不办事”于一身的典型。表面上,他同情乡下人,总是对乡下人笑脸相陪,可是直到乡下人老死法之门前,他都没给法的门里官人通报一声。可见他有着怎样的铁石心肠。
法这道门前虽没有挟刀枪剑戟站岗的卫兵,只有一个看去普通的守门人,但他有通行权、守护权,这同时就暗含蛮横和专制的阻止权、动粗权。他始终没有说如果乡下人强行通过大门进去,他会采取什么措施阻拦。他看到乡下人顺着门缝向里探头探脑感到门里面很神秘想进去时,只是笑着说:“既然里面这么吸引你,你就别管我的禁令,试着进去看看。可得记住:我的权力是很大的。”头一句说得很文明,充满同情心。第二句却暗含杀机,平淡的话语里含着震摄威胁。乡下人真的要进去,这个权力很大的人会怎样使用自己的权力?乡下人又真能进去吗?不堪设想,又能够设想。
乡下人不敢进,始终没有进,仅仅因他胆小、懦弱、愚昧吗?不全是。他从守门人“我权力是很大的”恐吓话语中听到暴力的声音,他从守门人里面一层门比一层门看守严的警告中,想到青面獠牙、凶狠如豺的执法人,或许未来到法门之前早就耳闻法门里面血淋淋的先例:
——法是给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准备的,也是为他们服务的。不是这个群体的人,最好不要进去。
——他们在法门里面把底层人推入深渊,逼到绝境,干着一切反人类的罪恶勾当,却打着维护法律的旗号。
——法律是讲究规矩方圆的,然而,在法门里面,法律变成没有规没有矩没有方,只有圆了。
——法律是给蠢人和笨蛋做样子看的;执法者对你作了恶,还要你对他感恩戴德。
——有些“真实”都是包在虚假外面的皮,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的、听到的,未必是真的。
——那些道貌岸然的所谓君子,就是丑类。一个人如西瓜只有切开了才能看清。许多像模像样的人物,一直活在肮脏、丑恶的世界里。
……
也许正因为乡下人听到和想到这一切,他才退而求其次,先把精力放在第一道门的守门人身上。他这样做基于二个原因:首先是怕,他害怕进去后的悲惨后果;其次是寄希望于时间改变一切。他既希望第一道守门人改变对他要进法门的态度,更希望法门里面各道守门人和各个办公室法官对他寻求法的态度的改变。时间能改变一切吗?能。但这需要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是一个以几代人或更多代人牺牲为代价的过程。许许多多人以终其一生的等待,也没有看到一点社会给予他们带来的曙光。难道不是吗?乡下人使出浑身解数,倾其所有讨好守门人,最后付出一生的代价,也没有突破第一道“障碍”。
一次,在黑暗中乡下人通过门缝看到向法门外射出一束熊熊燃烧的法律火光。这可看作是法在门深处对善良的有冤情的百姓的呼唤。遗憾的是法与百姓相隔关山万重。乡下人即广大百姓想见法,法也想见他们,可是中间隔着人治,人治始终让法与广大百姓隔绝。他们向世人表白法之门是敞开的,是准许广大百姓进入的,但那是一副假惺惺相,是道道地地的作姿弄态。
第一道守门人和里面一道一道守门人及各个办公室的法官,都是人治的工具。一道一道守门人就是法与乡下人跨不过的坎。这帮人还有那各个办公室的法官,是特权阶层的维护者,或他们本身就是特权阶层成员。他们守着法治的一层层大门,绑架法,架空法,解释法。他们将法软禁起来,自己发号施令,偷梁换柱,以假充真。这种“ 天宪,言出法随”的结果,演化成他们的嘴就是法,他们的意志就是法。他们成了法的传教者,他们就是法,法就是他们,二者混而为一。
他们装模作样说:法的所有门永远都是敞开的。但可有谁见过谁走进过呢?没有。只有这个乡下人来了,而他穷尽一生直到老死于法门跟前,也未走进半步。法律生来就打上贵族的胎记,它是为贵族利益服务,为贵族阶层所独享的。所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老百姓走近法、了解法、利用法。“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他们巴求不得让百姓对法无知呢!老百姓对法越无知,对法感到越神秘越害怕,他们就越好对其愚弄和统治。所以,那位乡下人死后,守门人得到恶意的胜利,实乃是特权阶层和特权者的胜利。他们在偷着乐呢。
故事中的守门人和守门人口中里面的守门人以及各个办公室人,都只是“相”,然而“见诸相非相”(金刚经)。真正的内里一切,人们是不了解的。但我们则可以从非相中想象出他们如何冒充法、歪曲法、利用法的真相:
——本该坚持法律的地方,却容忍权力大施淫威;本来十恶不赦的人却能逍遥法外,并在法庭上高喊:维护法律、惩恶扬善。
——围绕许许多多案件,人人求人,事事求人,无人不求人,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人人害人,人人被害,人人绑人,人人被绑,大家都在犯罪,大家都是罪人。
——他们干了许多不要脸的事,还千方百计拉裤子盖着,不想让人看出他们不要脸,至少不愿让人看出他们太不要脸。
——他们赤裸裸地谋杀和掠夺,作尽了恶,践踏了所有公道正义之后,居然还厚颜无耻地说:天道自给公正于我。
——善良的人们也许会想到里面黑暗,却想不到黑暗得无一丝光亮;也许会想到无耻,却想不到他们会无耻得无以复加。
——罪大恶极且掌握重权的人,是鬼中之鬼,鬼中之大鬼,不仅吃人,也吃小鬼,而真正的大鬼你很难见到庐山真面目,他们都藏得很深很深。
……
乡下人临死前问守门人:“怎么会这么多年来除我以外没别人要求进去呢?”守门人告诉他:“这里什么人也不能进,因为这个大门只为你敞开的。”这话很耐人寻味。法是为贵族服务,为贵族利用的,所以法之门是绝对不会让广大百姓进的。为什么只让他一个乡下人进呢?就是因为乡下人不敢进。乡下人如果敢进,他们绝对不会让他进。这就是说,所有敢进的人都不会让进,只让不敢进的人进,而不敢进的人不敢进,那么法之门是为广大百姓敞开的就是一句空话,实际上法之门对广大百姓还是关闭的。所以这么多年来,乡下人没有看到除他以外任何人要求进去过。
http://mengqianxun.net/archives/33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