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读后感:“断舍离”是一场修行

姚春华

对于当下“断舍离”的理念,我们已然不陌生。收拾整理旧物、衣服、邮件、人际关系、心情乃至灵魂,都可以属于断舍离的范畴。但是,余生犹在,总有些割舍不下的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周末在家翻衣橱,发现好多三五年没穿过的衣服,依然被我当成宝贝一样挂在里面,有些衣服甚至是被我打包扔到楼顶,突然有一天想起它,然后又拿回来重新清洗上架的。除了衣服还有过时的旧电器、旧手机、充电器、鞋子、包包……不能“断舍离”,有时是因为恋旧、有时是因为懒惰、有时还可能是怯懦、没有安全感。我知道这是我的一个坏毛病,总是对自己用过的东西敝帚自珍。以致身边的杂物越堆越多,却怎么都丢不掉,因为“舍不得”、“好可惜”、“东西都还是好好的”。我们总是在不断地买新东西,却又不停地珍藏着过时的东西,因为“万一没有……”、“总有一天会用到……”
“断舍离”最早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简单地说,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追寻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其实早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作家、哲学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也以自己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所追求的简朴生活。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两个月里,自己搭建木屋,感受构建的乐趣;自己打猎捕鱼,释放人最原始的野性;自己种植作物,过最简朴的生活,靠自己双手的劳动养活自己。他所拥有的物质也不过是仅仅能满足自己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求。他对物欲横流嗤之以鼻,对口舌之欲轻蔑鄙视,对聚敛财物视如敝屣。他认为终其一生都在为必需品而奋斗,为生活辛苦奔波是愚蠢的生活。断舍离和《老子》也有相通之处。老子有“抱朴守拙”“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只有到了世事洞明、从心所欲的心灵境界,才能真正体会朴素的生活态度对心灵的影响。
由此看来,“断舍离”不单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场修行。不单是物质上的“断舍离”,更是灵魂上的“断舍离”。实质上“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因为所有用过的物品,都渗透着我们的温度与情感,所以与其说是不舍得扔掉物品,还不如说是自己思想上那份舍不得的情愫在作祟。所以说,“断舍离”其实也是一种能力。一种与过去挥别的能力。人生长河,滔滔东流。我们要学会做减法,不断地与自己的过去告别,告别纠结于心的人和事,告别过去好或不好的自己。告别那些我们已经不再需要,不再心动的人、物、事。在人生这一路漫漫长途中,儿女成长、成才、成家,父母衰老、衰弱、衰亡,那些不得不面对的“断舍离”,也是我们必做的功课。直到有一天,我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与这世界做最后的告别,那何尝不是一次最决绝最彻底的“断舍离”?
人生如四季,春夏秋冬景不同。而我们的灵魂何尝不如这四季,走过了春的明媚与夏的绚烂,我们的双脚已踩在深秋的落叶上。那些春天里的一树繁花,夏天里的一地鸡毛,我们都应该试着“断舍离”。让人生不断地归零,精神才能保持自由,才能有更多的空间接纳明天。如《断舍离》中所言:如果不给心留出更多空间,如何能够接纳未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断舍离》读后感:“断舍离”是一场修行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