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钟鼓楼》读后感:看得见的影子,看得见的我

田俊洋

读《钟鼓楼》之前,曾读过先生的许多作品,要说最先接触他的文章,还要说是初中的语文阅读理解。刘心武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视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其作品带有深深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感。

被认为是清明上河图式作品的《钟鼓楼》也不例外,从书中能感受出那段非常岁月的混乱不堪,以及时光流逝的唏嘘无奈。里面对于人性的书写与挖掘,引得我对故事人物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审视自己起来。

先生的这本书很有特点,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一本以一天中所发生的事件串联成册的书。一天即一生,一院即社会。清晨五点到傍晚五点,以流动的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四合院里各家各户各人的故事,通过讲述他们各自背后的故事,勾勒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远的东西,常使我们感到神秘,所以我们奋尽全力去捕捉它,看清它;近的东西,常让我们觉得平淡,所以我们就漠不关心的疏远它,漠视它。殊不知,无论远近、高低、大小、上下,倘能有所发现,都能给我们带来收获。通过阅读这么几个平凡人物的故事,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自我,因为他们就犹如是你我身边的人,他们中间也有着你我的影子,看着他们,就如同你我照着镜子。

书中的庞其杉身上就有我的影子,我都怀疑先生是不是以我为原型来塑造的他,当然,这是说笑。庞其杉是一位不爱搭理人的技术情报站站长,我也是一位不甚精通交际之人,天地可鉴,他和我可不是故作高冷、狂妄自大,实实在在是都是羞涩之人,不善与人交际,不敢与人交谈。比如,人家在楼道里、甬路上跟他“狭路相逢”,他老远就把眼皮顺下去,及至临近了,不管人家跟他打没打招呼,他竟含含糊糊地低着头跟人家错肩而去;又如,局里召开某种会议,他去得略早,坐在了那里,别人后去了,坐在他旁边,会议还没开始,按说可以随便聊聊,他却绝不主动同人搭话,别人和他谈话,他只是有问必答而已,显得非常冷淡。在拜访局长张奇林时,他在张奇林所住的院子门外徘徊,迟迟不敢进去,他自己也觉得自己古怪。他在心里不断的拷问自己:“自已这么大个人了,为什么还不能战胜那连他自己也憎恶的、莫名其妙的羞涩感?”

又何曾只是他,我自己在心里也曾这般拷问过我无数次,我多么渴望自己能够自信大方的与人交谈啊!但每次与人交谈前,内心里都仿佛有两个“我”。一个“我”指着另一个“我”:“你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难道你是一个小偷,遇上了警察吗?”另一个“我”双手抱肩,仿佛衣衫单薄,不胜寒冷,蜷缩在一处墙角,为自己辩护说:“我确实是无辜的,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对呀,我恐惧的是那个仿若是与生俱来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羞涩。

最后,羞涩的庞其杉在鼓足了十二万分的勇气迈进局长家中交谈之后,心里忽然非常轻松,又非常充实……

诚然,我也是如此,在交流变得不可躲避之刻,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战战兢兢的与人交谈。而这之后,不管我表现得如何,心里总会流露出轻松充实之感,心里的那份轻松来源于一时的战胜了自我,战胜了羞涩。正如书中的人物,现实的人们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喜、怒、哀、乐,心理上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又何尝是我独自一人?我原不必那样自怨自艾,我本是羞涩之人,但我内心渴望与人沟通,庞其杉不也正在为克服羞涩做着不懈的努力吗?愿他和我早日真正战胜羞涩。

詹丽颖身上有我想象中的影子。对于书中的詹丽颖,我想成为她那样的人,但又不愿与她那样的人相处。这是怎么说呢?詹丽颖的性格可谓是庞其杉的对立面,一个热情似火,一个静如止水。可是她的热情是不懂得察言观色的热情,比如詹丽颖在家闻到薛家炒米时发出的糊味,便风风火火的跑过去第一句话就说:“你们这味儿可不对。”按说人家薛家办喜事,薛大娘又是个相当讲究吉利的老人,你到人家那边去,头一句话无论如何不该是“你们这味儿可不对”,可詹丽颖想不到这一点。她绝对是善意的,并且,愿意以一切方式来帮忙操弄,可她就那么个做派。这类事情还有很多,她,是一位令人厌烦的热心人。

我想成为她这样的人,每个羞涩之人都有一颗热情的心,我渴望能像詹丽颖一样与人交流,即使成为一个令人厌烦的热心人。很矛盾的是,我又不想和这样的人相处,原因在于詹丽颖这人一生不能知己,更不能知人。谁不想与了解,或则说懂得察言观色的人相处呢?所以总的来说,我羡慕詹丽颖的热情之精神,厌恶詹丽颖的热情之方式。

庞其杉与詹丽颖身上附着着我的影子,我也就仿若身处《钟鼓楼》书中,来了个一日神游《钟鼓楼》。书中的其他人物角色也隐约有着我的影子,李凯的冲动;卢宝桑的无理;杏儿的淳朴……好的抑或不好的,皆都有之,构成了复杂的我,况且,现实中我也可不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小人物?

我同样也希望能在自己身上看到书中人物的影子,比如海西宾对名利的淡泊;路喜纯的淳朴善良;孟昭英的通情达理……人很大程度上都是一样的,精神就更是可以互通的,一个人的精神其实被无数人悄悄拥有着,从书中寻找我的影子,从我身上寻找书中人物的影子,就是我的一种反思进程,通过观察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来寻找解决自己现实问题的对策。而面对那些共通的、高尚的精神,我有必要学习并拥有它。

鼓楼在前,红墙灰瓦。
钟楼在后,灰墙青瓦。
在流逝的时间里,不仅《钟鼓楼》里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冲突,现实社会生活中也总是充满了矛盾冲突,作为个人,在自己的命运发展中,总是既会有喜乐,也会有哀愁。从他人的喜怒哀愁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不断反思自我,求一个问心无愧,朴实无华……

文/田俊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刘心武《钟鼓楼》读后感:看得见的影子,看得见的我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