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浅析 孟德献刀

原创 赵晏宇

曹操,许劭评价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毛版”所评“三绝”之一——奸绝,作为标准的官二代,曹操却有着极大的抱负,并且是一个真小人。《三国演义》塑造了很多典型而鲜活的形象,曹操是其中翘楚,很多的片段、情节都展现了他的性格,这里我说一下我理解的其中一段—— 孟德献刀。

在袁绍被董卓挤到渤海之后,袁绍为了压制董卓的发展搅乱洛阳局势,给王允寄了封信,大意就是让他除掉董卓,不久自己就会率军攻进洛阳,到时清讨董卓等一干乱臣,王允作为汉室老臣,这种事没法拒绝,何况这也是一种威胁:我没多久就要回来了,你要是自认忠于汉室就该决心讨贼,不然到时我就要不客气了。

这下就把王允给难住了,他一个汉室的司徒,一没实权,二没武力,想要干掉董卓基本不可能,无奈之下,只好借口开个生日party,邀请群臣相聚,实际是商讨怎么杀董卓,他邀请的都是洛阳旧臣或者是祖上就在洛阳当官的,曹操自然也去了。宴席上,看着众人想不出办法,哭成一团,曹操坐不住了,这群好歹也算是朝廷大臣,一点正事都干不了。于是他起来提议,要借王允的七宝刀去刺杀董卓,这一下就惊住了众人,曹操一下就成了救世之臣,光芒万丈。

之后曹操前往董卓府邸,刺杀未成,逃离洛阳,路遇陈宫,杀吕伯奢全家,这大家应该都知道。这里我们来看,表面上是曹操借刀刺杀未成,逃出洛阳,但实际上却是曹操借王允杀董卓。曹操作为一个知名的奸雄,一个真小人,试问怎么会亲自前去董卓家里刺杀,让自己处于险境呢?

曹操是个有抱负的人,不是那种头脑发热的热血青年,也是个自私的小人,不然也不会有杀吕伯奢全家的事,说出那句名言了。要知道吕布可是贴身保护董卓的,而且董卓在洛阳几乎是与整个朝廷为敌,府邸自然戒备森严,就算行刺成功,外有吕布与众多护卫,又怎能脱身而出?

所以,从一开始,曹操就没打算行刺。再看他借刀,杀人行刺讲求的是实用主义,七宝刀这种根本不适合行刺,要行刺,提把杀猪刀一样可以,那曹操非要借王司徒的七宝刀岂非多此一举,实际上,连曹操都知道王允有把七宝刀,那肯定这把刀在王司徒手下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哪怕董卓不知道,那也定然骗不过李儒的,曹操想的就是要让董卓知道,是王允要杀他,逼得两人为敌,当时洛阳地位最高的臣子就是位列三公的董卓、王允、袁隗三人了,要想掰倒董卓,王允自然是最佳的人选,加上后来张温的事,王允被吓得不行,才出了个连环计干掉了董卓。而后来进入董卓府内行刺,也只是做做样子,做拔刀状,被发现就佯装献刀,骗过一时,等曹操逃出后,吕布察觉到献刀哪有刀鞘分开献的,再去追也来不及了。

这其实是曹操故意为之,为的就是离开洛阳,并且是带着光环离开,为自己以后打下政治基础,之前的鲍信、袁绍都看出洛阳没有什么机会了,都跑出去发展了,混得风生水起,在洛阳,董卓这人文靠李儒,武有吕布,其他人想混出个名堂非常难,混起来也只是人臣,所以曹操想了这么个办法,不得不说是个十足的心机boy。

之后逃到中牟县,遇到陈宫,也是尽显奸雄风格,他要是立马求饶,让陈宫放他一马,陈宫或许就把他逮到董卓那儿了,他之前攒下的名声也是功亏一篑,所以他很愤慨地做了一个演讲:“吾乃相国曹参之后,祖宗四百年食汉禄矣,不思报本,与禽兽何异?吾屈身而事董贼者,实欲与国家除害耳。今事不成,此乃天意也!(壬午版原文)”,这一番话端的是让人不由抚掌击节,陈宫也是被震住了。

陈宫是和李儒一样的聪明人,可惜李儒有个听话的岳父,陈宫自然也想有李儒这样的地位,加上对曹操表面上的了解,十分赞赏,就投入麾下,直到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并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陈宫才意识到他掌控不了曹操,绝对玩不过他,于是就赶紧跑路了。

曹操的奸雄本色,从这一段便可观其一二,真可谓是乱世之枭雄,能屈能伸,真小人也。

(仅个人浅见,不喜我也不改,欢迎评论交流,谢谢。)

赞(4)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三国演义》读后感:浅析 孟德献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