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甲 一品名著
从朋友那里借来《活着》这本书后,我用了一天就看完了。看了一段后,我才想起来这本书被拍过电影。然而,书本给我带来的那种丰富、细腻和感受,是影视剧无法匹及的。
该书以讲述主人公由富家浪荡子弟变为贫苦劳动者后的生活和如何活着为主线。并将主人公的生活和活着与其经历的民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时代背景相融合,在不同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富足浪荡到窘迫务农,到被强抓壮丁到被俘,从战场捡回一条命后努力经营自己亏欠太多的家庭、呵护自己家人,然而担惊受怕和忍饥挨饿的艰难岁月挥之不去,甚至夺去了家人、朋友的生命,最终自己人至暮年并离去。
主人公确实经历的太多的动荡社会和坎坷事情,当时社会中很多小人物都是朝不保夕,说没了就没了。确实如此,主人公是那个时候福大命大的少数人。正如其所想的,经历了太多大难不死了,总想着自己的日子也不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社会大环境是谁都无法轻易改变或美化的。如果说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茫茫沙漠,主人公这个幸运儿仅是沙漠中的一朵小花,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或大或小的沙尘暴,而其家人、朋友才是沙漠的元素—沙粒,在无风无浪中也可能消逝不在。与这个幸运主人公的生活和活着这条线相牵连的是其身边人的死去,把自己田地房产抢走的地主被解放军枪毙了,和自己一块被抓壮丁的战友死于战场,从战场侥幸存活的又淹没在了文革风暴中。对其震撼最大的还是家人的离去,其母亲的因病离去是在其被国民党壮丁期间,其妻子在经历了疾病、劳累、饥饿、丧子等打击后,虽然挺过了一次又一次,但终究先他撒手人寰。挚爱的儿子死于非命、女儿死于难产的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想想都会让人难以承受。还不止于此,女婿又死于了事故,留下的外孙成了其新希望。尽管其疼爱有加,外孙还是在自己的失误和贫穷中死了,希望的星火再次破灭。此时,孤零零的他似乎想清楚了一切,对自己能亲手给家人送葬,不用在死后挂念家人而欣慰。他也已经看淡了自己的死,明白死后村里人会来埋自己,不然会臭到村里人,重点是村里人知道他死后要和妻子埋一齐,并且对自己说饿死也不动枕头下压的十块钱,因为那是留给给他收尸的人的。
当活着成为了渴求时,当活着是为了家人时,当活着是一种幸运时,活着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身边很多人死去了,以各种方式死去。自己活着呢,他不比很多人活的好、活的轻松,但他明明活的很好,比身边人都好。
生活不易,是我和身边好多人常发的感叹。之前还看到过一篇文章的标题,叫做“没有哪个工作是不想辞职的”。其实,轻松是留给三岁小孩儿的,在社会中生存就得付出、贡献,其中难免劳累、奔波,甚至遭受伤害。目前的社会较之前已经有很好的发展,社会福利、抵御灾害的能力提高,人们虽然劳累、辛苦,但生活的基本需要还能的满足。如果您觉得目前的生活不如意,推荐您读一遍《活着》,看一下在饥饿、动荡中,在一切灾难由小家庭或个人承担时,在生病意味着或迟或早的死亡时,别人如何活着。如果您烦恼依旧,请再读一遍《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