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去扬州市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听王干老师的讲座《为什么是汪曾祺》。
王干老师不用PPT,说家常似的娓娓道来。我觉得,在他身上有汪曾祺先生的影子,他们都是水乡走出的孩子。
王干老师提出了六个打通:
1. 汪曾祺打通了现当代文学。
2. 汪曾祺打通了古今文学。汪先生对古代文学特别熟悉,又精通中国书画,对 中华文化的传承非常到位。
3. 汪曾祺打通了中外文化。
4. 汪曾祺打通了雅俗文化。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相得益彰。
5. 汪曾祺打通了南北文化。汪曾祺幼时在高邮生活,中学时在江阴,大学时代在昆明,后至上海工作,又调至北京故宫、北京文联、民间文学协会,还在张家口工作过。
6. 汪曾祺打通了尘界天界。他的文字有烟火气、生活味、非常接地气,在世俗的尘埃中闪烁着智慧和仁慈的光芒。
我认为,王干老师概括得非常好。
《飞鸟集》里有句话:人对自己建筑起提防来。汪先生正相反,他平和敞亮,读他的文字让我们抛弃设防,自然地将心敞开。
敞开来,才听见缭绕的松涛声。
敞开来,才看见整体辽阔的背景。
敞开来,才感受到无垠的水域给予心灵来往的自由。
我喜欢他的松散、平淡、自然,喜欢他的“没词儿”,喜欢他看似不经意的起止自在,喜欢他就像做游戏一样,把文字随随便便地丢来丢去,就丢成了一部部耐读的作品。
米市,菜市,肉市。柴驮子,炭驮子。马粪。粗细瓷碗,砂锅铁锅。焖鸡米线,烧饵块。金钱片腿,牛干巴。炒菜的油烟,炸辣子呛人的气味。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
每个人都带着一生的历史,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
——《钓人的孩子》
他就像清风,消融了一道道界线。那种宁静的包裹感,让我们感到自己被放入了摇篮,轻轻摇晃。
是的,我们被包裹在审美的均衡感中,有内在的节奏、有细微的唤醒,好像披着一条有魔力的安全感。
鸟叫的音色是各色各样的。有点宽亮,有的窄高;有的鸟聪明,一学就会;有的笨,一辈子只能老实巴交地叫那么几声。有的鸟害羞,不肯轻易叫;有的鸟好胜,能不歇气地叫一个多小时!
——《北京人的遛鸟》
他也像一条清凉的、安静透亮的溪流,以清淡之笔写平常的人情,对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那抒情意味的同情心,正是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文字魅力。
线性的历史和多重的磨难仍然存在,但先生选择了一种“闲敲棋子”的模式去打开。
时间是变化的财富,时钟在汪先生的文字里变成了舒畅。舒畅没有一丝一毫的拘束,引领我们到各处去,去南大街,去大淖河边,去文游台,去盂城驿,去湖滨看渔船……
夏日的黄昏,蝉又无止境地鸣叫。我看着摇曳的树枝,想念汪曾祺先生带来的音乐般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