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易水别话 易水的水浒书房
1
话说明成祖朱棣上台的时候,正是《三国演义》流行的时候。
当时《三国演义》真是红透了半边天,就连大臣们在朝堂上碰面,都要跟对暗号似得说一两个小说里的段子——
“老夫昨日看到诸葛亮舌战群儒,愣是说上几个时辰都不带喝水的。”
“哎呀,我说大人,这书中的亮点,自是貂蝉受干爹王允指使挑拨董卓和吕布呀。”
“二位还是肤浅了,要我说,曹丞相那一句‘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才是书中真谛。”……
可是有这么一位兄弟,偏偏不跟大家的风,没好好研究三国,结果就出大事了。
2
这个成祖朱棣把自己的亲侄子赶跑了之后,自己坐上了龙椅。可是这一天天的除了大臣满堂就是美女如云,感觉也挺无聊的。于是他就突发奇想,找来了侄子在位时期的奏折来看。
这一看可不得了,放眼望去,漫山遍野,满满当当,全是弹劾燕王(也就是朱棣)的奏折,心机之重,堪比蛇蝎。
更重要的是,这些个狼子野心,现在正在朝堂底下跪着,一口一个爸爸,叫的比谁都亲。
朱棣当时那个气啊,分分钟就想把这些个龟孙儿一刀一个全特么砍了。
可是再仔细看看那些奏折,看到朱允炆的朱批,朱棣立马就心软了。
亲人就是亲人,那些想方设法要弄死朱棣的奏折,都被朱允炆压下了,朱批上写的,全是自己不忍心害死这个亲叔叔的种种。
3
可是总不能就这样算了吧?这也不是朱棣的风格,于是,心机BOY朱棣就把这些奏折全都搬到了朝堂上。
“众位爱卿,朕近日闲来无事,翻阅了一下曾经的奏折,有这么些个比较有意思的,和大家分享一下,来人呐,把这些奏折交给各位大人传阅一下。”
太监噔噔蹬的跑过来,扛起一堆奏折,一个个的分给大臣们看。
有些人很淡定,一看这奏折内容就懂了,心想:这剧情很眼熟啊,三国里不有一出嘛,懂了懂了,咱别发声就行。
有些人直接就方了,拿着奏折手都抖,那真是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啊。
说时迟那时快,有一个叫李贯的兄弟,抢在所有人之前跳了出来,噗通一声跪倒在地:
“启禀皇上,微臣从未说过皇上一句坏话,也没想过谋害皇上,微臣对皇上之忠心,天地可鉴!”
大臣们当时就震惊了:我去,兄弟你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说跪咱就跪,完全不需要反应时间的啊!
朱棣也是一脸懵逼.jpg,不过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很快就恢复了状态,心里冷哼了一声:你小子,以为俺老朱(?)是按套路出牌的选手吗?天真,幼稚!
随后朱棣慢悠悠的走到李贯的身边,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跳起来就是一巴掌,打的李贯生活不能自理。
“你很骄傲吗?食其禄,任其事,国家危机之时作为近臣你特么屁都不放一个,还对老子忠心耿耿?滚粗!”
最后,朱棣烧掉了所有的奏折,把李贯拖出去痛打了一顿,在大臣们山呼海啸般的皇上英明声中,结束了这出好戏。
4
大臣们想到的三国里的桥段是这样的:
曹操打赢了袁绍,搬了许多金银财宝回许昌,还找到了一个大箱子,里面全是曹操的手下和袁绍眉来眼去的信,有人劝曹操把人都抓出来,该杀杀该罚罚,曹操却没有把事情闹大,直接当着大臣的面,一把火把信全烧了,最后,在大臣们山呼海啸般的皇上英明声中,结束了这出好戏。
朱棣的初衷,也是想表示一下自己的英明神武,给大臣们敲敲警钟,这事儿就这么算了。没成想,其他人都默不作声,李贯非得跳出来装逼,把朱棣给整尴尬了。
你想想,朱棣要是维护李贯,哎呀,大兄弟你真是忠心耿耿啊,好好好,有赏!那这不是摆明了打满朝文武的脸吗?所以只能临时改变一下策略,杀鸡儆猴了。
李贯之后被关死在狱中,当朝的同僚们议论纷纷,好在看了三国,知道领导这要演的哪一出。三国真是一本救命的好书啊。
5
到了明朝中期,《露水鸳鸯》问世,这是什么鬼?没事,下面说一个你一定懂的,兰陵笑笑生拜读了这部大作之后,写出了《金瓶梅》。
当时的江浙地区,广大单身不单身的男青年们都争相阅读,结果这些人一个个全成了撩妹狂魔,“民风不纯,男子多轻佻”说的就是当时的盛况。
不过这并不是什么贬义的意思,在当时撩妹也是个技术活儿,没点底子和套路,不能信手拈来几句诗几段词的都没脸去撩妹。可以说《露水鸳鸯》和《金瓶梅》拯救了不少单身男青年们。
6
大道理咱就不多说了,其实就是想借这两个故事劝各位多看书,这个时代需要阅读的力量。
有些人觉得纸质书累赘又不环保,于是发明了KINDLE,可是无论通过什么媒介去看书,书带给我们的总是无尽的财富,毕竟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是一句笑话。
可能各位都不太注意我们每次推送的底图,这是我们的理念和信仰。
通过读书,发觉书中的乐趣,分享给大家,希望有朝一日关注我们的各位会被我们的推送影响,一起加入到阅读的队伍中来,感受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