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农》里的人物

前天,我从一些国家的网站上截图,主要目的是向各位介绍各国的新闻和立场。为了避嫌,我介绍的是与当下中国比较友好的国家,比如俄罗斯,朝鲜,越南,委内瑞拉。

谁知,我辛辛苦苦地准备和打字,花费了近两个小时,却无法群发,后台提示,我违法了。

我纳闷,我违哪门子法了?

人在矮檐下,不能不低头,我只得修改,群发通过后,我暗喜,哪知半小时后,又被删除,理由,还是违法。

哎,这神出鬼没的审核组啊,让我想起了《一九八四》里的大洋国。

得,咱就不谈当下,谈谈近代吧,今天讲讲鲁迅先生的散文里的人物。

鲁迅先生的《范爱农》一文

也是中学的课文

说实话,让中学生去理解大几十年前的

文章,确实难度不小

记得我上学那会儿,看这文章,也不太理解,没觉得有多么好——好在哪里?

范是鲁迅的同乡,也是去日本留学的,也算同学吧,鲁迅回国后,在家乡绍兴当校长的,范是学监,算同事,范在1912年溺水而亡,《范爱农》写于1926年,期间隔了14年。文章的开头就描述,范多么可恶,在日留学生要革命,范偏泼冷水,秋瑾被清政府杀头,留学生们看到报纸后,群情激奋,要发电报谴责清政府,范却说,人死了,发电报有个卵用?留学生们表决,少数服从多数,还是发电报,需要有人拟电文,谁拟电文呢?范说,谁主张发电,谁拟电文。这让鲁迅非常气愤,因为鲁迅是主张发电文的。

鲁迅觉得范处处针对自己,太可恶,将来革命了,一定要先革范爱农的命。

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也是符合真相的,留学时,大家都是学生,比较天真,血气方刚,后来回国了,就比较成熟了,也不再计较过去的鸡毛蒜皮了,两人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对范的了解也更深一层,范是那种比较正直的人,很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

绍兴光复后,鲁迅担任师范学校校长,范担任学监,也教书,合作很愉快,但是当时的绍兴督军是王金发,督军府任命了一些满清时期的旧官僚士绅,引起学校学生的不满,学生就办报纸骂督军,由于督军府与学校有了矛盾,鲁迅辞职,去了南京,范留在原地,继任校长是当地孔教会会长,新校长到任后,不久,范爱农就丢了工作,于是变穷了,在朋友家寄食,但是老在朋友家吃住,是没法长久的,范四处漂泊,最终酒醉后,落水而死。

——这篇文章里,鲁迅语焉不详,故意把他与范的关系说得很平淡,但是,只要我们有成人的社会阅历,再仔细阅读,就不难发现,这两人关系很铁。

铁到什么程度呢?辛亥革命前一年,鲁迅在绍兴城里做教员,范爱农在乡下小学教书,每到城里,必找鲁迅喝酒。

(他)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

这就是典型的酒肉朋友了,两人冰释前嫌,消除误会。

革命成功后,(鲁迅)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鲁迅也够谦虚的,当校长就校长呗,还摆在校长的饭碗边,故意绕圈子,这一阶段,两人是合作关系。

但是,不久之后,因为学生办报纸,批评王金发,鲁迅待不下去了,只能请辞。

这其中的原由,放在今天,那是合情合理的小事一件,鲁迅的校长是绍兴长官王金发任命的,学校的经费是王金发给的,学生和部分老师写文章骂王金发,鲁迅还能呆下去吗?

好比今天的某校校长,管不住自己的老师,老师在网上发帖子骂县长,校长还能干下去?

鲁迅去了南京,任临时政府教育部的一个科长,周科长,不久,南北议和达成,政府搬到北京,鲁迅又去了北京。鲁迅这边厢才离开南京,范爱农就丢了工作——这是典型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校长要任用自己的人。

我们周边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这短短的几个月发生了什么?

想必是范爱农与新校长傅力臣没处好,关系紧张。想想也是,范爱农,说话这样冲的人,想在乱世里混,难。

鲁迅还是很关心范爱农的,他一度想帮范在北京谋一个差事,但是未果。

为什么没成呢?

鲁迅没说,但是我们不难找到原因。

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

——范虽是留学生,却没有拿到文凭。

鲁迅听得范的死迅

即写诗三首

十几年后,又写了散文

范爱农

足见两人友情很深。

“情形还是不行,王金发他们。”一个去年听过我的讲义的少年来访问我,慷慨地说,“我们要办一种报来监督他们。不过发起人要借用先生的名字。还有一个是子英先生,一个是德清先生。为社会,我们知道你决不推却的。”

我答应他了。两天后便看见出报的传单,发起人诚然是三个。五天后便见报,开首便骂军政府和那里面的人员;此后是骂都督,都督的亲戚,同乡,姨太太……。

这样地骂了十多天,就有一种消息传到我的家里来,说都督因为你们诈取了他的钱,还骂他,要派人用手枪来打死你们了。

别人倒还不打紧,第一个着急的是我的母亲,叮嘱我不要再出去。但我还是照常走,并且说明,王金发是不来打死我们的,他虽然绿林大学出身,而杀人却不很轻易。况且我拿的是校款,这一点他还能明白的,不过说说罢了。

果然没有来杀。写信去要经费,又取了二百元。但仿佛有些怒意,同时传令道:再来要,没有了!

不过爱农得到了一种新消息,却使我很为难。原来所谓“诈取”者,并非指学校经费而言,是指另有送给报馆的一笔款。报纸上骂了几天之后,王金发便叫人送去了五百元。于是乎我们的少年们便开起会议来,第一个问题是:收不收?决议曰:收。第二个问题是:收了之后骂不骂?决议曰:骂。理由是:收钱之后,他是股东; 股东不好,自然要骂。

我即刻到报馆去问这事的真假。都是真的。略说了几句不该收他钱的话,一个名为会计的便不高兴了,质问我道:

“报馆为什么不收股本?”

“这不是股本……”。

“不是股本是什么?”

范爱农是一篇很短的散文,这其中,办报的纠葛就写了一大段,占了不少篇幅。办报纠葛是鲁迅离开绍兴的主要原因。

具体啥事呢?

一些年轻人看不惯王金发,要办报纸来监督他,但是年轻人没有名气,就征得鲁迅同意,用鲁迅等人(子英,德清)的名义发文章。

文章自然是骂王金发的,骂了几天,王金发不高兴了,鲁迅再取去办公经费时,给冷脸子,说下次就没有了。

有人传说,王金发要枪毙了鲁迅,鲁迅的母亲非常担心,叫儿子不要出门。

范爱农得到消息,是报纸诈了王金发的钱,怎么诈呢?原来,报纸骂王金发的第一天,王金发就派人送来五百大洋,想贿赂报社,办报的年轻人面对这白花花的大洋,收不收,几个年轻人一合计,收,收下之后,该骂还骂。

这件事,年轻人并没有告诉校长鲁迅,而王金发以为鲁迅是知道的,所以,鲁迅再去督军府取钱,王金发的人就很恼火,冷眼对待。

——从文章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王金发是害怕舆论监督的,办学才给了二百大洋,贿赂报社就给了五百大洋。

鲁迅去找年轻人了解情况,双方发生龃龉,这时候,鲁迅就处于文章开头范爱农的境遇了,他再多说几句,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就认为他胆小怕事,不革命。

单单从《范爱农》这篇文章看,看不出好坏来,似乎这就是个绍兴的地头蛇,小军阀。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王金发是辛亥革命前后,浙东一带的革命党人,被孙中山赞誉为“东南一英杰”。王金发,真名 王逸,字季高。出生在嵊县一小康之家,后加入光复会,得到大通学堂徐锡麟赏识,有机会去日本留学,王金发就读的大森体育学校,据说就是中国人办的野鸡学校,王金发毕业后,回到绍兴大通学堂当体育老师。

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六日,打入清政府的革命党人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发动安庆起义,由于起事仓猝,四小时后即失败,次日徐被杀。恩铭的士兵把徐的心肝挖出,炒吃了。

这里要补充一点,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满清的士兵也太愚昧野蛮了,怎么吃人心呢?没错,满清的士兵确实很愚昧野蛮,但是吃人心这事也是有原因的。

恩铭其实不是个顽固派,而是很开明的满清官吏,他也很看好办事干练的徐锡麟,两人关系很好,恩铭把徐锡麟当弟子看待,徐锡麟刺杀恩铭,恩铭的卫兵认为,嗯,你怎么杀恩师,你的心肝是黑的,挖出来瞧瞧?

本来,徐与秋瑾商量好,安徽与浙江同时起义,但是由于叛徒出卖机密,安庆起义失败,秋瑾也暴露了,此时的王金发提出,他带着几百个学生与满清拼命,秋瑾则认为,革命党寡不敌众,让王金发带人逃走,自己留下,秋瑾认为自己是个女流,满清没有足够证据,不会杀自己,可惜,由于叛徒告密和揭发,秋瑾在绍兴就义。

满清四处搜查革命党人,王金发带人逃入深山,落草为寇,据陈去病的描述,

(王金发他们)所走荆满棘天,往往借草露宿,无所得食,至数月,乃稍得出,然逻者犹张扬,以为大盗。

这段就是描写,王金发他们藏匿于深山的惨状,没吃没穿,风餐露宿,只能打家劫舍,王金发只抢土豪劣绅,不抢平民百姓。自此,金发大盗声名远播。

人们忘记了王逸的本名,只以他的乳名金发称呼,称其为金发大盗。

半年后,上海的陈其美(陈英士)派人将王金发接到上海,从事革命工作,王金发的母亲徐珍梅变卖家中家财,用于革命活动经费。这一阶段,王金发发挥他身手敏捷,枪法好的特长,刺杀了出卖秋瑾的叛徒胡道南,清除队伍里的多名内奸。三年后,陈其美发动上海起义,王金发带领三十人攻打江南制造局。上海光复后,王金发与蒋介石带领几百人返回杭州,与浙江本地的革命党人一道,攻占了浙江巡抚府邸,光复了杭州,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的革命,革命成功后,旧官僚汤寿潜当选浙江督军(那个时候,各地都督都是选举产生的,不管你愿不愿意,要尊重选票),王金发大吵大闹,最后被安排去绍兴,当了绍兴地方官,于是与鲁迅有了交集。

但我还是照常走,并且说明,王金发是不来打死我们的,他虽然绿林大学出身,而杀人却不很轻易。

这段描写,点明了王金发的特点,做过绿林大盗的,况且王金发是革命党人,鲁迅相信,他不会杀自己,所以一定都不担心。

王金发衣锦还乡后,腐败堕落得厉害,他认为,老子拥有的一切,都是提着脑袋换来的,所以,很讲排场,他来绍兴时,带了三百个兵,在绍兴八个月,部队扩充到千人,人养马喂都要钱,只能向地方士绅伸手摊派,又向老百姓征税。他的七大姑八大姨,亲戚朋友也靠着裙带关系当了官,当局长科长,搞腐败。

五天后便见报,开首便骂军政府和那里面的人员;此后是骂都督,都督的亲戚,同乡,姨太太……。

这也正是,鲁迅的师范学堂里的年轻人,要骂王金发的原因。

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督军府的人,本来穿布衣的,不到十天就穿皮衣了,天气不冷——此时鲁迅的文章已经很有挖苦的风格了。

王金发在绍兴招摇只有短短的八个月,不久,袁世凯在北京下令,全国部队缩编,安排士兵退伍,绍兴军政分府被撤销,王金发只得带着银钱去了上海,在上海买了大宅子逍遥快活,当起了寓公。

次年,宋教仁被刺杀,孙文看出袁世凯暴露出独裁本性,就在条件不成熟的时机,发动了二次革命,不满袁世凯的革命党人,在长江沿线多个城市同时起义,但是,革命很快被镇压。孙中山,黄兴等人逃亡日本。

而一些下层的革命党人遭到袁世凯的清算。王金发就是其中之一。

他也参加了二次革命,二次革命被镇压后,他贿赂段祺瑞的亲信,获得赦免,但是袁世凯要求他杀掉蒋介石,王金发不允,袁世凯认为王金发不可留,下令浙江督军朱瑞诱捕之,在章介眉的策划下,王金发被朱瑞诱捕,枪杀于杭州。

刑场之上,王金发神色不改,大盗本色。孙中山闻讯后,叹:天地不仁,歼我良士。

王金发是革命党人,但是革命党队伍鱼龙混杂,王金发本人就是个打打杀杀的人,头脑比较简单,最终被小人和同僚所害。

章介眉是谋害秋瑾的人,王金发本想处死他,杭州光复后,章眼见势头不好,也参加了革命,王金发到绍兴后,章捐出一半家产给王,王就赦免了他,留他任职。

朱瑞本是浙江革命党人,二次革命时,保持中立,后来为了消除袁世凯的猜忌,在章介眉的策划下,诱杀王金发,袁世凯称帝后,朱瑞被封为一等侯爵。

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袁军镇压无果,各地见状纷纷反袁。吕公望等人在军中起事,围攻将军府,朱瑞众叛亲离,逃亡天津,最后病死于天津。

千年椴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范爱农》里的人物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