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歌

大约是三十多年前吧,在同学那里看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讲中国古代文学的,古代文学不稀奇,那本小册子有点希奇,因为它是民国时期的大学课本。

同学借了没怎么看,我拿过来随手翻了翻,有点意思。

什么意思呢?我记得有几页介绍了吴歌。

吴歌,顾名思义,吴地,吴语区的歌谣,小册子里选了几首,很短,很直白,作者也介绍说,吴歌主要表现爱情,男女之事,多数鄙俗,格调不太高。

时间隔太久了,我依稀记得,有一首歌谣大致意思是,女子枕在男子的胳膊上——嗯,就是一副逍遥快乐的模样。

现在再想找到那首歌谣,没门,忘记了书名,忘记了歌谣名,网上也极少介绍吴歌,几乎不介绍。如今的大学中文《古代文学》里讲到南北朝文学,讲北朝民歌,就讲《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

这首诗自是一级棒,境界开阔,浑然天成

讲南朝名歌,就讲《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个好,也是说不完,如果分析,得另外开篇详尽说明。

读者自己先慢慢体会。

中学历史课本,也会略略提及《敕勒歌》。魏晋南北朝,八王之乱……衣冠南渡……五胡乱华……东魏西魏……宋齐梁陈,由于地理和政治和民族的阻隔,中国的南方与北方形成了反差很大的不同文化。典型的如北魏的佛像,南朝的石刻。

北魏的石刻佛像

南朝石刻

南北朝后期,正是佛教不断传入中国的时期,佛教逐渐占领本土宗教比如道教的市场,到唐朝,佛教达到鼎盛。

南北方的文化差异,体现在文学上,就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北朝,胡汉杂居,善骑射,逐水草,生活方式也影响到歌谣风格,就显得粗狂,豪放,大气。而南方是潮湿之地,水乡泽国,歌谣风格就委婉,精致,灵动。

严格地细分,南朝民歌任然可以再往下分,分为长江中游的西曲和长江下游的吴歌。西曲的传唱之地,以江陵为中心,包括如今的荆楚一带,吴歌的传唱之地,以如今江苏的东南部为主,理应包括苏州等地。

可能有读者纳闷,为什么长江以南,由划分出两个风格来?

各位,我告诉大家,歌谣上的差异,倒在其次,政治上的差异更大,从东晋开始,驻守荆州一带的朝廷大员就是隐形的军阀,名义上归朝廷节制和任命,其实手握重兵,常有篡位之心。比如那个北伐的桓温,就一度向夺取司马家的皇位。位于建康的朝廷,既要防备南下的少数民族政权,如鲜卑人,又要提防长江中游的军队。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地理,古时候,从中游到下游并不容易,陆路关山阻隔。类似的情况多次重演,加之荆楚文化与吴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歌谣的上差异。

相对而言,西曲比吴歌明快些。

中国大陆的课本几乎不介绍吴歌,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古人编撰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收录吴歌300多首,数量可观,即便很多质量不佳,也该向读者介绍一两首吧?否则,读者完全不知道呢。

由于手头没有书籍,我直接从网上搜罗几首。

大家看一看:

《古乐府》
托买吴绫束,何须问短长,
妾身君抱惯,尺寸细思量。

《碧玉歌》
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子夜歌》
宿夕不梳头,丝发披两肩,
婉转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子夜四时歌》
开窗秋月光,灭烛解罗裙,
含笑帷幌里,举体兰蕙香。

各位以为如何?很大胆,直白,由于吴歌多数吴地的民歌,是老百姓们传唱的,你想啊,老百姓们能有多高文化?所以很通俗。也因此而显得很真实。

不就是那点事吗?

这么简短的五言诗歌,继承远古时期的乐府诗的传统,很质朴,优美。

相比较,文人士大夫的作品,反而有些牵强,比如下面这首

唐·元稹《会真诗》

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
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有点画虎不成的感觉

也有人考证,这些诗歌,也是文人作品——这种推测也符合道理,流传下的吴歌佳品,要么是经过文人修改的,要么就是文人作品,真正底层百姓自发传唱的吴歌,肯定要更低俗些。

比如《碧玉歌》,据考证是大文人,书法家孙绰所写,碧玉是汝南王司马义的爱妾,孙绰受邀写诗,一口气写了四首。

其余三首分别是:

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芙蓉凌霜荣,秋容故尚好。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碧玉小家女,不敢贵德攀。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

瓜字分开就是两个八,破瓜就是2八 一十六,指少女碧玉遇见司马义时,才十六岁。

不是什么动作啊,可别想歪了。

有些吴歌是含有典故的,比如《桃叶歌》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据传,是王献之写给他的爱妾桃叶的,

郭茂倩解题引《古今乐录》:《桃叶歌》者,晋·王子敬所作也。 桃叶,子敬妾名,缘於笃爱,所以歌之。

说是秦淮河上有渡口,王献之去渡口迎接桃叶,河上浪大,王献之做歌安慰小情人。

这首诗并非上品,却因为这个典故,流传下来,秦淮河上有了地名——桃叶渡。

千年椴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吴歌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