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劼人故居的沉思

在李劼人故居的沉思

文/王培青(四川)

当我在成都沙河堡“东门市井”那充满了人间烟火的非遗手工街区漫游时,总是凝视着前方,猜想着李劼人故居的模样。那掩映在绿树林中的青砖小青瓦房,终于隐隐约约出现在了眼前。
刻有“菱窠”二字似亭非亭、似坊非坊的门楼,正向前来的人们招手。门枋上的对联“极尽四时之所乐,自成一家以立言。”我想这正是李劼人先生对文学的执着坚守。
李劼人,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实业家。法国留学回成都后,任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做过报社总编,办过实业。一九三九年为了躲避日寇轰炸,在成都东郊沙河堡买了一块地修建了供家人居住的土墙草屋。而今眼前的故居,是一九五九年先生用自己的稿费翻修成的楼房。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四年直至离世的李劼人先生,完成了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的修改,一生留下了六百万字的文学著作。
我轻轻迈步穿过门楼走向了院内,溪水流淌,曲径通幽,碧绿的草丛在绿色的树林下,衬托着青砖外墙,红漆砖柱的小青瓦房在小雨后显得格外幽静。
在院子中央,李劼人先生的半身塑像,着一袭斜扣长衫,神态安然,用睿智的目光,宁静淡定地平视着远方。
我肃穆地站在先生的汉白玉石像面前,倾听着树林里飘过的微风,夹着落下的树叶丝丝声响,伴有偶尔落下的树果“吧嗒”声,虽有来来往往的游客,却没有喧哗的人声,使我感到愉快的敬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位现代文学大师。我默默地张望着儒雅温文的先生,深深地崇敬他这颗永远追求善良、眷顾普通人的生活、关注社会暴风雨前的激荡心灵。
塑像后面,是先生故居主楼。读书、写作、会客、休息全在于此。楼外廊柱上借前人古诗拟就的一副对联:“历劫易翻沧海水,浓春难谢碧桃花。”想必这是先生的感慨和心志。回想过去的岁月,经历了说不尽的厄运,渡过了无数的灾难,沧海变桑田,然而还是不改初衷,忘不了市井中的那些普通人,重新拿起笔修改了往日已出版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
“敢有文章惊天下,莫叫鹅鸭恼比邻。”这是主楼右边厢房门柱上的一副对联。漫步到此处,品味着对联,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先生意气风发的豪情,隐逸乡间的容貌;钦佩先生的宁静,下沉到了市井,在那动荡的岁月给后人留下了老成都的民俗风情。文学家巴金曾经说过:“只有他才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这是对李劼人先生最贴切的评价。
走出先生故居,我忽然想起了在纪念鲁迅先生的大会上,文学家郁达夫曾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岁月流逝,几经沧桑。先生笔下的老成都让人难以忘怀,先生的文学贡献越来越受到重视和研究,先生的文学地位越发得到了肯定。但愿我们的民族永远记住这位现代文学大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在李劼人故居的沉思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