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文解字大讲堂》
严酷的热浪抵挡不住老师们听课的热情,8月17日和18日,我和我校教导主任王瑞华、赵乐、殷会丽、卢亚丽老师有幸和其他学校的老师、许慎文化爱好者聆听了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王蕴智教授做客《说文解字》大讲堂,两天四场。
王蕴智的讲座犹如祥云中降下的甘露,滋润了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品味了中国汉字的神奇。被专家对甲骨文的解读深深地折服!更加领悟到了甲骨文是汉字文化的根,也是语文教学的根。炎炎夏日享受了一场凉爽而又有温度的文字盛宴!幸哉!教师同仁们!
培训结束,老师们又和王蕴智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汉字最早在中原大地上孕育、成熟并世代传承,王教授从字的部首讲起,由这个部首为统领,罗列了很多的甲骨文的字,讲了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怎样才能写的好看?今后我们怎么样去练习?老师们也把教学中的困惑讲出来,王教授给了我们非常切实的中肯的建议,特别给我们指出了学汉字要有像许慎那样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开拓精神!
一位名师曾说“学语文就是学文化”,我想说,学语文就是学有根的传统文化!是啊!现在的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总觉得我们是在教语文知识,在考试的时候能让每一个孩子取得一个很好的成绩,但老师更是传承者,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承者。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常常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我拿什么奉献给我的学生?学生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我能否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有时,也有人会指责,小学老师不就教学生认认字,不需更深研究。非也!自从和学校老师参与了课题说文解字进课堂的教学,老师、学生都被神奇的汉字折服,我更深感自己字理知识的贫乏。比如“文”和“字”是不同的概念,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字”还有生育的意思,字是从“文”里生出来的;再看“夫”字甲骨文是一个象形字,在“大”(成人)的头部加一横代表发簪。造字本义成年男子。古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可剪除,因此年纪越大头发越长;也因此发簪成为成年男子所必需。古人以束发、加冠为男子的成年仪式:男子15至16岁束发,标志着告别童少时期,成为合法公民,国家可以征用;男子20岁加冠,表示成年,可以婚配。字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的: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凡夫之属皆从夫。(夫,成年男子。从大,一用以像成年男子头发上的簪子之形。周朝的制度用八寸作一尺,十尺作一丈。今成人身长八尺,合周制为一丈,所以叫丈夫。大凡夫的部属都从夫。)从这个造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文化,可以窥见古代的文化。当一个男子长到可以称为“夫”时,他应该对家庭和社会拥有一种责任和担当了!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看“天”字出头就是“夫”,我们的祖先仿佛还告诉我们:当你成为“夫”的时候,就是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不怕困难,要拥有人定胜天的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
通过探究汉字的前世今生,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到了汉字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符号,更像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感受着文字的无穷魅力。真是与汉字共舞,其乐无穷!
很骄傲,也很自豪,因为许慎,因为许慎的《说文解字》,漯河被授予“中国汉字文化名城”。我生于斯,长于斯,又工作于斯。作为字圣故里的一名语文教师,我更感到一种沉重的使命感,我们不但要把汉字文化的根留住,还要对“根”倍加守护,应当自觉承担起“把母语的根”留住的神圣职责,使其根更深,枝更繁,叶更茂。
通过培训,我告诫自己语文课堂要上有根的语文课,也要学习许慎这种对汉字追根溯源的精神,把每一个汉字都解释清楚,把它的文化、血脉传承下去,用正确的方法,把汉字说好、解好;向王老师学习,延续了许慎的这种精神。用他这种追根溯源讲解汉字的方法,做一个追寻许慎脚步的人,践行许慎精神的人。我告诫自己语文课堂要上有根的语文课。汉字故事展示空间只是一间普通的教室,但师生对汉字文化的爱却如初恋般的情怀。相信学生会更爱我们的母语!更爱上我的语文课。
作为“字圣”故里的语文教师,如何把汉字中的内涵和中华文化意蕴告诉我们的后人,是我们的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理当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说文解字,以文化人,愿许慎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开出汉字之花,孕育出文化自信的果实,为我们漯河汉字文化名城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
侯淑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漯河市文明教师,漯河市最佳教师,漯河市经典活动先进个人,漯河市语言文字先进个人。爱语文,爱生活,爱旅游,爱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