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是我的专业。印象中外语老师对我的影响极大。不曾想,语文老师留给我的教育印痕同样深刻而持久。因为诸多的为人师者仁心可嘉,爱心可鉴。他们因为师者风范,抑或只言片语往往会成就他们成为一代学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读高三时,教室里走进来一位个头高大风度翩翩的语文老师。他梳着分头,戴副眼镜,身着西装,风流倜傥。听说老师是师范大学刚毕业的。那时候,师范大学本科学历可是背景不俗令人刮目啊!老师给我们教授莫泊桑小说《项链》。课本上的卢瓦栽夫人,他总是读作卢瓦裁夫人。剖析戏剧冲突,老师便一口一个“窦娥冤他爸”。究竟是老师在幽默表达,还是眼睁睁念出了白字呢?从当时老师的神态和情境判断,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些。以挑剔的眼光看,老师的“念白”与我们学生的期待的确是存在差异的。
读师范期间,有一位资深老师给我们上教材教法课。第一节课上,老师似乎在王婆卖瓜,自我夸耀了:“我上的这门课,学生喜欢地很”,“很”字拖音很长,容易叫人信以为真。那一年电视连续剧《渴望》在热播。一时间成了坊间热议。课堂上,老师依旧依葫芦画瓢:“《渴望》这部电视剧,好地很啊!好地很啊!好地很!”整个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大家昂起头屏住呼吸以渴望的眼神企盼老师的真知灼见和精解评价。然后,依然是鸦雀无声。老师的评论戛然而止,没有下文了。同学们顿觉突兀与落寞。
临近毕业,同学们正纠结是否要通过考试,参加保送就读师范大学。这位老师及时点拔了我们:“未来四年里,如果你上班任教,能挣回3000元。如果你念四年大学还得花去4000元。这一反一正就白白损失了7000元哩。”
放在当时的背景下,老师的说法是为道理的。事实上,刚毕业时,月工资120余元很常见。一桩婚姻彩礼1000余元。相比之下,7000元的确是一毫巨额财富。
从长远来看,我们毕业后,许多用人单位要求第一学历必须是本科。而且,自工资套改时起,第一学历为本科的同事具有明显的工资优势。
最终的结果是,其它几个高中专平行班均有人报考保送生圆梦。经过老师开导,我们班无一人跨敢越雷池半步。
面对重大的抉择,为师者的点拔就像是催化剂。它要么助你加速,要么助你反向提速,至少会迟滞你前进的步伐。
读师范期间,教授我们《大学语文》的老师陈世卿,是一位值得尊敬令人怀念的老师。陈老师从校长位上回归教学一线,一心一意做学问,尽心尽力为仁师。
刚入学不久,陈老师在一节课开始时,神情严肃,郑重其事地要求同学们人人动手,在课本的扉页上写一行字:记住,任何时该候都不该胡混。1989年高考,国家裁减招生,不少同学本该被大学录取的,都被压缩进普通中等师范学校。大约在一次作文训练中,陈老师发现了弥漫在诸多青年学子心头挥之不去的失意与甘于堕落的心态。陈老师一句句谆谆教诲,叫醒了多少沉睡的心灵!挽救了多少浪荡的灵魂!
教授小说《红楼梦》节选《宝玉挨打》,陈老师高屋建瓴,如数家珍。“同情金钏、气色愁闷,会见雨村、谈吐委琐,王府问罪、游荡优伶,庶弟挑唆、逼淫母卑……”。陈老师用四字句提炼归纳宝玉挨打的原因,分析挨打经过,梳理探望宝玉等。同学们无不觉得醍醐灌顶,佩服陈老师的教育智慧与文学造诣。
师范期间,用主干科目指导学生熟悉教学、熟练技艺、精研实习的教师中,陈老师是第一人。陈老师把学生分成小组,配给学生参考资料,指导学生以《大学语文》中的篇目为载体,登讲台给全班同学上课。每个学生完成相关部分,陈老师都会精到点评。他说内容,说教法,说教态,说板书,说设计,专业而细致,周到而耐心。同学们依然清晰地记得,上完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这一颇具难度的课文后,陈老师给雅琨同学打出了120分的超高分。
是啊!陈老师传承下来的是技艺,是知识,是为人处世的哲学,更是仁爱师德之魂!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昔日,我们是英才的毛坯。今朝我们是孔夫子、孟夫子的衣钵继承者。我们笃定把那份仁爱洒向人间,因为师者仁心。
作者简介:卓志刚,男,陕西宝鸡人,民进会员,高中外语教师。爱好音乐、摄影、运动、郊游等。有多篇诗文发表。热衷于散文、现代诗歌创作。希望以文会友,愿做一名自由、完整、丰富、和谐的现代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