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升学问与修养
——收看潘宗光教授《学问与修养》讲座有感
文/郭秀云(陕西)
潘宗光教授是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是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潘教授潜心研究,提出了诸多关于教育与为人处事的理念。退休后创立精进慈善基金,帮助培育大学生提升学问和修养,十余年来支援内地清贫大学生达两千多人。
潘教授金句,字字珠玑,句句发人深省。因是用粤语授课,听起来比较困难,只拍了图片,做了简单听课笔记。自己从中受益匪浅,也希望关注的朋友能有所受益。
潘宗光:今日社会需要的是软硬实力的同步发展,要终身学习、创意思维、高瞻远瞩、不断挑战突破,但亦要居安思危、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利利他……快乐是一种心境,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能放下多少。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社会的规范以及一些普及的标准,不停加强学养、努力工作,为人处世随和礼让、待人接物温文尔雅。要坚持原则,坚持信念、品德及价值观,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坚持而有通融,做人应该有这样的张力和定力,人生的意义在于对自己认定的价值不断追求。
潘宗光教授《学问与修养》讲座,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
一、愿景
1、读书习惯:习惯很重要,要坚持读书学习,一次做不到,以后很难坚持;
2、制定时间表:每日每周计划时间内达到目标;
3、专注:专注学习、专注做事。不懂的,坚持读十遍,一定记下来,只要做好自己;
4、做事:包括思考,辨别真假、融汇贯通,跳出框框、拓宽思维,用新方式处理问题;
5博而专、专而博:社会知识很多,坚持终身学习,学好知识,回馈社会。
二、什么是修养
梁启超说过:“你如果做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越多越坏。”
1、道德修养:减低贪念、仇恨、妄想;增强慈悲、包容、诚意;坚持守法、问心无愧……
2、待人处事:以诚待人换位思考;诚实,不单纯个人 主观成见;诚恳,从别人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佛教强调“不执二边而取中道”,采取正、反、合的历程。正:原来方案;反:听取意见;合:综合不同意见,制订最后方案,结果执行时比较顺畅。
3、处理问题:(1)遇到苦恼,缺乏处事修养,会出现烦恼沮丧、怨天尤人、不知所措的精神状态;面对压力,欠缺处事修养,会产生麻醉、疯狂购物、酗酒的行为;会产生责骂、暴力、仇恨的发泄方式;一旦压抑久了就会导致抑郁状况。(2)处事修养,对处理问题十分重要。人的一生会遇到家庭、经济、工作、感情、婚姻等诸多问题,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要积极面对。提供一套佛教“四圣谛”处理方法:“苦、集、灭、道。”
解决问题的程式:
苦:面对它。要有勇气,面对挑战与烦恼;不但凭喜好下决定,不要以为一定成功,认识可能面对的挑战;
集:认识它。在发展策略、管理及运作模式、资金筹集、市场机遇与挑战、人际关系、社会互动、相关法规等方面认识它;无论一个人多么厉害,如果固执己见,他永远不能透彻地看对所有的问题;
灭:超越它。按自己的能力、现实处境订立切实可行的目标超越它;
道:处理它。制定方案,坚毅执行,检讨工作,有需要时作出修订。
4、时常检验,避免出现高估自己的实力作错误决定,要有底线思维,做好准备面对逆境,将压力转为正能量,实现自我增值。
四圣谛的核心是:“集”。俗话说,职场如战场。《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知道对手的优势、弱点;知道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趋势,了解资源局限、环境变化。内在掌握强项、弱项;外在增强契机和危机意识。
三、怎样提升学问与修养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做学问要不断学习,每天增益;提升修养,要不停减去陋习,每日减损,学问修养,互相影响。
2、“外化而内不化”(庄子《外篇 知北游》)
外化:随社会变化适当地改变自己,终身学习、增加学问,增强修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年轻人在社会上追求幸福家庭、名成利就,要通过学问外化来获取成功。
内不化:对基本道德观念有所坚持,不被各种诱惑动摇;心境清净自在,不被外镜干扰。最基本的内不化:不犯法、不损人利己、做到问心无愧。
学校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学问、修养均衡发展,是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巩固道德文化、修养基础工程,细水长流,润物无声。开物成务、励学利民。突破传统办学思维,通晓万物之理,运用智慧,把事情办到最好。校训的启示:努力学习、精益求精;推己及人、德才兼备;学问修养融为一体,对人类、国家、社会有所贡献。
四、结语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历史故事、典故多姿多彩。只有中国才能成功地把文化维持五千余年。儒、道、佛等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推荐学习《“心经”与生活智慧》《心经与现代管理》。
1、好好掌握三件事:一是学问、修养同等重要;二是外化而内不化;三是积极面对问题,用四圣谛处理。苦(面对它);集(认识它);灭(超越它);道:(处理它).
2、培养良好的学问与修养,争取更高的名誉财富,给家人安稳快乐生活,帮助弱势群体,回馈社会、支持国家,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