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游记(三)
伊朗,一个纯洁美丽的国度
文/于桂丽 肖思聪(北京)
伊朗,亦叫波斯,在我的心中,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从小就听说过那个拥有广袤土地、坐在地毯上吟诵诗的“诗国”;那个让西方歌德崇拜、找到信仰的波斯著名诗人哈菲兹;那个拥有世界上最早的“人权宣言”——“居鲁士宣言”的国家。
“我是居鲁士,波斯之王、巴比伦之王、四方土地之王,乃世界之王。我同其他统治者的区别在于:困难能使他们望而却步;而我却喜欢战胜困难,只要其结果对我来说是伟大和不朽的,值得我和我统治的人民去为之奋斗”;也曾听说在遥远的中东,在那个宗教意识形态复杂多样、在流淌着奶和蜜糖、兵家必争之地,有一个物产丰饶,特立独行,勇敢与大国霸权相斗争的文明古国——波斯,1935年改为伊朗。
波斯国王居鲁士和居鲁士宣言,保存在大英博物馆。
到了大学,我选择了波斯语专业,通过学习波斯语,打开认知伊朗、认知世界那扇窗。我开始徜徉在它的怀抱,了解伊朗的前世和今生。她的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建筑以及自然风光….都让我着迷。我认识了许多伊朗朋友,他们热情、友善,我为自己能够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里,走进他们的文化——闪烁着人性之光的文化,而感到欣喜和自豪!
遗憾的是,由于疫情,我的这届学生从未真正踏上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那么,如果有朝一日,当他们真正踏上这片向往已久的雅利安人的土地,他们会遇到什么?在他们身上会发生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段留学经历,是否给他们的波斯语言、伊朗社会文化学习带来质的变化?我鼓励他们用波斯语撰写伊朗游记,参加伊朗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举办的比赛,下面是肖思聪同学讲诉他的天马行空般的、带有波斯语趣味教学的伊朗之旅。
从北京登上飞机,我开始了神奇的伊朗之旅( سفرنامه ی خیالی به ایران )。飞机在蓝天白云之中穿梭,掠过茫茫的伊朗高原( فلاط )与沙漠(کبیر)。如今短短七八个小时的旅程,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开拓出这条最早的中伊交流之路,却用了几代人的执著与艰辛。中国西汉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倾尽自己的一生,以数十年的颠沛流离为代价,破壁凿空,开拓出了空前绝后的“丝绸之路”(جاده ی ابریشم)。据中国文献记载,张骞副使甘英,出使西域,到过波斯。据伊朗文献记载,当时波斯是安息王朝,接待甘英的是安息王梅赫达德二世(مهرداد دوم),波斯国王非常重视外交礼仪,在宫殿前铺上波斯地毯,夹道迎接中国使者,并把伊朗的狮子(شیر)等赠送给中国使者,至今狮子这个词的汉语发音还保留跟波斯语一样的读音。
张骞出使西域(敦煌壁画)
自汉代中国波斯建立外交以来,中国与波斯,不再是两个只在各自神话传说中存在的遥远之地,而成为了互相景仰的伟大国度。此后千年,驼铃声声在大漠中不绝于耳,中国人将品味悠长的茶(چای)、华丽光鲜的丝绸(ابریشم)以及小巧精致的陶瓷(ظرف)带到了波斯——东西方交流的中转站,再由波斯人带到更远的西方;波斯人则为中国带来了健壮的骏马(اسب),绚彩的玻璃制品以及各式各样的新奇蔬果,据称菠菜最初传入中国,被称为“波斯菜”(اسفناج),中国的民族乐器琵琶,最早也来自波斯“巴尔巴特”(بربط)。如今,大漠中的古道早已漫灭,驼铃声也不见了声响,但丝路上的各个驿站遗址,仿佛还在诉说往日商贸往来的繁华景象。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这个根植于历史厚土、被誉为21世纪伟大新格式的“一带一路”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而伊朗对丝绸之路的认知在各种文献中可以找到最早的记录。伊朗政府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在2013年10月和2019年2月,伊朗国家重要领导人——伊朗伊斯兰议会议长拉里贾尼博士两次带团访问中国,他在中国发表了重要演讲,中伊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时代的声音。北外波斯语专业师生和所有学习波斯语的学生将成为见证时代声音的语言桥梁。
2013年10月29日,伊朗伊斯兰议会议长拉里贾尼博士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发表演讲《中伊友谊万古长青》。
“丝绸之路”以另外一种形式——用不断兴建起来的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各种交通方式继续连接着中国与伊朗,用真诚与热情连接中伊两国人民的友谊,表达人们携手共建人类的幸福生活,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消除贫困与战争,对真善美、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丝绸之路”在21世纪,续写着中伊友好交往、文明互鉴的一首宏伟史诗。
中国有句谚语,“百闻不如一见”。当飞机降落在霍梅尼国际机场,我们走下飞机,出了海关,终于踏上了这片心驰神往已久的土地。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饱览伊朗的美景了。伊斯兰共和国的首都——德黑兰,被雄伟的厄尔布尔士山脉(کوه البرز)环抱。虽然是盛夏,伊朗最高峰达曼万德山(دماوند)上积雪皑皑,散发着一道道白光,让人心旷神怡。德黑兰一瞥竟留下如此神奇的景观!达曼万德山,是伊朗人锻炼身体的圣洁之地。在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巨著《列王纪》中,这是暴君查哈克在被卡维和费雷敦击败后,被封锁住的地方;在传奇人物阿拉什的故事里,达曼万德山是在伊朗和图兰之间发生边界争端时,英雄阿拉什射出魔箭,标记出伊朗边界的地点。洁白高耸的雪山,动人的神话故事,勾起从古至今无数波斯诗人的勃勃诗性,他们在这写下无数隽永的诗句,为今人留下丰厚的精神财产,也让这座雪山承载了更多的伊朗民族记忆。伊朗不愧为诗歌和神话故事的故乡。
伊朗最高山峰达曼万德的山峰(دماوند)常年积雪,白雪皑皑。
德黑兰道路密集宽阔,车辆各行其道、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街道上两旁一般有明渠,厄尔布尔士山峰上的积雪融化,顺着山势激流而下,流到德黑兰城市中心。德黑兰虽是山城,但不缺水,靠的是山上的常年积雪。德黑兰的水是世界上最甜、最好喝的水。凉凉的,沁入心扉。在德黑兰大街小巷都安置水龙管,供人们口渴取水喝,伊朗人用手喝水,也成为一个景观。
瓦里阿斯大街(خیابان ولیعصر)被誉为伊朗最长的街,街两侧种了各种郁郁葱葱的近百年老树,它如同卫士般守卫着道路与这座城市的庄严与肃穆。这条街在伊历1300年,巴列维国王下令修建这条路,同时栽了各种树木。瓦里阿斯大街曾命名国王御道,亦即从伊朗南部的地铁往北部通往加兹温城,一条长长的、笔直的路。巴列维国王非常喜欢和重视对这条路的修建。后来,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公历1979年),伊朗伊斯兰议会也选择坐落在这条街的北部,包括萨德·阿巴德王宫也在瓦里阿斯广场北部。2016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伊朗,伊朗总统鲁哈尼选择在萨德·阿巴德王宫,伊朗政府最高的外交接待礼仪,接见习近平主席,浩浩荡荡的车队走在瓦里阿斯大街上特别显眼。中伊两国共叙友好、共话合作、在能源、基础建设等领域加强合作,共谋发展,赋予古丝路全新内涵,两国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瓦里阿斯大街
瓦里阿斯大街的中部是瓦纳克广场,附近是伊朗国际广播电台。伊朗德胡达语言中心也坐落在这条街上,许多来伊朗学习波斯语的外国学生,每天都要走上这条道路去学习波斯语,这条大街见证波斯民族的伟大复兴、文明互鉴发挥着独具的魅力!
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德黑兰被誉为西方的“小巴黎”。曾经的伊朗人民生活很富裕,他们注重生活品质、人性品质的提升。西方先进的技术产品上市,第二天就会出现在德黑兰市场。当然这种说法好像有点浮夸,但巴列维国王妻子经常为了参加一个晚会,飞往巴黎试穿最漂亮的晚礼服和美容化妆。这个事实写在她的回忆录。经常听德黑兰大学文学院教授说,在巴列维王朝时代,他们的生活是何等的惬意,仅仅靠一份大学教授的收入,家里有宽敞的房子、海边还有别墅、有游泳池、有自己的佣人,假期可以带家人去西方国家旅行。可是现在,由于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伊朗严重通货膨胀,伊朗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别说假期去旅游,平时吃肉都要算计,物价太贵了!
当今西方媒体所恶意妖魔化的伊朗,源于1979年霍梅尼发动的伊斯兰革命,伊朗大学生攻占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等复杂的国际政治问题。当今的伊朗政权是三权分立“政教合一”伊斯兰教什叶派国家,被描绘成蒙昧与落后,妇女虽然戴头巾穿长袍,但也不难发现,她们有的穿的长袍时尚又讲究,这里俨然是一副现代化大都市的宏大气派。
古列斯坦王宫
文明在伊朗是最复杂、最矛盾的角色。古代、近代且不必说,现代曾被人承认“西化”不久,又获得了与这种性质相反的“伊斯兰性”[ 蒋真:《后霍梅尼时代伊朗政治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页。]。伊朗前总统哈塔米提出“文明间对话”,获得许多国际支持,他的外交政策中不存在“文明冲突论”。根据哈塔米建议,联合国宣布2001年作为联合国的“不同文明间对话年”。
漫步于古列斯坦王宫(کاخ گلستان),我不禁惊叹于它的精美与华丽。王宫完美地将美轮美奂的传统波斯建筑艺术与近代西方建筑风格与技艺融为一体,让人拍手叫绝。据称,王宫中的明镜殿堪称伊朗建筑精华中的精华,宫殿内的圆形顶部和四周墙壁都用小块镜子镶嵌。宫殿墙壁上著名画家克马尔·穆鲁克创作的数幅名画,使宫殿显得更加富丽堂皇、流光溢彩。穿梭于明镜殿、大理石殿、钻石宫、通风楼……执掌如此一个富庶强大的帝国,建造如此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仿佛感受到了古代波斯国王的意气风发。
2019年,笔者在古列斯坦王宫。
阳光穿过高耸入云的阿扎迪自由塔(برج آزادی),洒在大理石铺成的辽阔广场之上,它位于德黑兰的阿扎迪广场(میدن آزادی),梅赫拉·阿巴德老国际机场(فرودگاه بین المللی مهر آباد )附近,建成于1971年,以纪念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是德黑兰的地标,也是伊朗的象征。于老师告诉我们,她曾经在德黑兰的家在“阿帕达纳(آپادانا)”,紧挨着阿扎迪自由塔,每天乘坐中巴经过阿扎迪自由塔到德黑兰大学。人们喜欢参观阿扎迪自由塔,尤其外国人,纷纷在塔下拍照留念。夜幕降临,阿扎迪自由塔开始了她的灯光表演,不断变化的彩灯彰显着这座古城的现代活力。阿扎迪(آزادی),是波斯语中“自由”一词的音译。
1979年霍梅尼发动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王朝,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国王纪念塔改名为自由塔,象征伊朗自由神权时代的来临。阿扎迪塔高45米,呈灰白色,采用钢筋水泥和2500块产自伊斯法罕的大理石建成,象征波斯帝国建国的2500个蹉跎岁月。
阿扎迪塔附近设有一系列配套设施,包括一系列的博物馆和影像剧院,以阿扎迪塔为中心的阿扎迪广场有五万平方米大,广场有大型喷泉和绿地,每年伊朗国庆日,此处会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阿扎迪塔
阿扎迪塔见证了伊朗人民反抗国王反动统治的激情岁月;见证了伊斯兰共和国从战争的废墟中走出,自强自立,寻求民族自由自尊的发展时代;阿扎迪塔也见证了我们的于老师在伊朗学习波斯语完成学业,传播中国文化,她又把波斯文化传授给我们,见证中伊文化薪火相传,中伊文明互鉴,中伊友谊万古长青;无言的阿扎迪塔,就这样静静地矗立在德黑兰的中心,默默守护着国家与人民,守护着中伊。
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交换生,在德黑兰大学的学习体验更是妙不可言。在这里,你不会因为肤色不同、长相不同而遭受任何歧视,伊朗的大学生们与老师、教授们带着友善与热情,愿意与每个来到这里促进文化交流的外国人成为朋友。走进图书馆,琳琅满目的藏书更是让人大饱眼福;坐在窗外,阳光穿过书页,就这样,静静地阅读一个下午,心灵早已在波斯文化的浸润中得到了无限的满足……
与古代的中国一样,古代伊朗同样是一个强盛的庞大帝国。雄伟的波斯波利斯王城,如今只剩下了星星点点的废墟。可就在这残缺的柱石、阶梯与浮雕中,我们却仍能感受到当年阿契美尼德帝国的波澜壮阔;坐落于伊朗中央的伊斯法罕,曾是萨法维王朝的都城,有着“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漫步于伊玛目广场,望着不远处宏大的蓝顶清真寺——伊玛目清真寺,我似乎看到了阿拔斯大帝从远处走来,挥舞马鞭,驰骋两河,开疆拓土,重现波斯荣光的雄心壮志。
波斯波利斯王城
几个月的伊朗旅程结束了,在返程的飞机上,我恋恋不舍地朝窗外望去,这块演绎了无数传奇与震撼的土地,我的灵魂仿佛随着思绪飘到了窗外,越飞越远,越飞越远……
我看到——
村庄与驿站如同群星一般镶嵌在天空般宽广的大漠之中,悠扬的宣礼与祷告声从地平线上洁白神圣的清真寺缓缓传来,传入我的耳朵,传入我的心中。熙熙攘攘的大巴扎中,人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前缓缓驻足,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纯真质朴的微笑……
伊朗,一个多么纯洁美丽的国度!
注:此文为伊朗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将在8月份举办的“伊朗游记”比赛所撰写。中国所有波斯语专业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均可报名参加本次大赛,写作语言是波斯语。比赛分为中级和高级两个等级,各评选三名获胜者。获胜者最佳奖励将被邀请到伊朗一游。8月1日为比赛截止日期。此次征文题目为“伊朗游记”,可是大部分同学都没去过伊朗,如何去撰写伊朗游记?所以建议写“梦游伊朗”或“想象中的伊朗一游”。大家通过自己对波斯语言文化的学习,撰写想象中的“伊朗游记”。鲁迅先生说:“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言外之意,阅历是写作的根本途径。写伊朗游记,要写的是个人对伊朗社会文化的认识和感受,古人常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历实际上是一生经历中的观察体验。没去过伊朗,而且用波斯文创作,所以此次征文比赛,对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应该知难而上,不退却,只要能撩拨作者内心的幽曲而感动读者,在读者心中制造一种真实感,并能感受到幽曲的战栗,就是好游记。如果进而得到时代呼应,在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等方面促进中伊友谊,且流播后世,堪称经典游记。为鼓励同学参加比赛,选几篇同学刚刚撰写的范文,以飨读者。其对应的波斯文,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