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提及柳永,人们自然会想起中学课本上学过的那首《雨霖铃•寒蝉凄切》。的确,这首词写的太好了,也太有名了,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更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在这首词中,人们彷佛能看见深秋的江南,层林浸染,烟波千里,水天一色;看见雨过初停,三秋桂子,十里荷叶;看见斜阳西下,寒蝉凄切,兰舟催发;看见柳永与几位姑娘执手相看,伤情别离,泪眼婆娑,无语凝噎……的确,在流传至今的诗词当中,也只有柳永的这首《雨霖铃》,能将一场男女间的别离写得如此缠绵悱恻,情深意长。
唐宋六百年间,涌现的诗词大家灿若星河,但要说当世已经很有名、能引起很大轰动的,其实只有两位:一位是唐代的白居易,另一位就是北宋的柳永了。
白居易在世的时候,名气就已经很大,“诗仙”这个名号起初就是他的,只不过到了后世才安放在李白的身上。白居易去世的时候,唐宣宗曾写了首《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诗仙啊诗仙,我对你敬重不够、仰慕不够呀!你怎么就突然间走到冥路上去了呢?真让人无限怆然啊。
柳永更厉害了,他年轻时常年流连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放浪形骸,用人们最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形式进行写作,所以他的词作非常接地气,很受教坊乐工和歌妓们的欢迎,“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就如同现代的KTV,最受欢迎、点歌频率最高的都是柳永作的,歌手们也以能演唱柳永的词为荣,争相求赐,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句俗语中可见他的词作流传之广,受欢迎程度之高。
然而,相较于白居易,柳永的命运比较凄惨,一身才华却一生郁郁不得志,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直到第五次因仁宗皇帝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才得以考中,但一生最高也不过被授予屯田员外郎之类的小官,这与他“帝王师”的理想相差甚远。心灰意冷之下,他终日混迹于秦楼楚馆之中,以卖词为生,个中凄苦有谁能知,就连死后,“葬资竞无所出”,是一群名妓感念他的才学,集资安葬了他,真令人唏嘘感叹。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柳永,走进那个“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的柳三变。
(二)
说起来,柳永也是官宦出身,他的祖父柳崇曾为沙县县氶,在当地很有名望。父亲柳宜曾任南唐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出任北宋费县县令。柳永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精通诗词歌赋,对柳永管教甚严。柳永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诗词写得很好。一日,母亲与他联对,出题:“风吹钟声花间过,又香又响”,柳永当即对出“月照萤灯竹边明,且亮且凉”,一时惊倒众人,人们把他与东晋的谢道韫相提并论,由此可见他的才情之高。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十八岁的柳永感觉学有所成,准备赴京参加科举。于是他便准备从老家出发,到京城汴梁应试。途径杭州的时候,准备去谒见好友两浙转运使孙何。然而,孙何整日公务繁忙,柳永屡次拜访终不得见。于是,柳永便想起了一个好办法,写了首词《望海潮》,找到了杭州城的头牌歌女,准备在孙何的中秋家宴上演唱,并告诉那位歌女,若孙何问起是谁填词时,就告诉他是柳三变填的。果然,那日的家宴上,当歌女唱完这首词,立即技惊四座,掌声如雷。孙何听闻后,马上差人去请柳永。
这首词有多好,能引得被称为“荆门三凤”、曾经的状元郎孙何的称赞?
且先看下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后人形容这首词“承平气象,形容曲尽”“使士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耳!”这首词很快传遍京城,还传到了金国。据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大为赞叹,羡慕起杭州城“风帘翠幕、树绕堤沙”的景色和“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繁华来,于是他竟率领大军南下,投鞭渡江,一路迤逦着进攻北宋来了。这当然是后话了。
可见这首词的流传之广,受欢迎程度之高。从此,柳永的名声大震。
杭州城山色葱茏,溪涧幽深,画桥烟柳,云树笼纱,浓妆淡抹,柳永乐不思蜀,整日留恋在温柔之乡,依红偎翠,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也创作了大量反映杭州城百姓富足与自豪的词作,一时传为佳话。
流连杭州的时候,柳永遇到了一生的红颜知己—-虫娘。
虫娘有多美?今人已不得知。不过,通过柳永的妙笔,人们依然能够一睹他的芳容:“世间尤物意中人,轻细好腰身”“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香帏睡起,发妆酒酽, 红脸杏花春。娇多爱把齐纨扇,和笑掩朱唇”“倾城巧笑如花面, 恣雅态、明眸回美盼……”
虫娘不仅灿若春华,皎如秋月,而且唱歌也好听,跳舞更是轻盈曼妙,就像章台柳之袅娜,似昭阳飞燕之轻柔。柳永很为她着迷,给她写了很多词,比如这首《木兰花》:
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娑偏恃俊。香檀敲缓玉纤迟,画鼓声催莲步紧。贪为顾盼夸风韵。往往曲终情未尽。坐中年少暗消魂,争问青鸾家远近。
却说柳永生性风流浪漫,整日与虫娘“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并且约下了山盟海誓,“眼前时、暂疏欢宴,盟言在、更莫忡忡。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待到金榜题名的时候,定当敲锣打鼓来迎娶。
然而,就像《大话西游》中的紫霞仙子,满怀希望的期待她的意中人,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来娶她。可惜,她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局。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柳永来到京师汴梁。当时的汴梁“宝马雕车香满路,蛾儿雪柳黄金缕”“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是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柳永目睹汴梁的繁华极盛,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考取功名,留在京师成就一番事业的宏愿。
他,能得偿所愿么?
(三)
人常说,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这句话放在柳永的身上是再适合不过了。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自己“定然魁甲登高第”,然而,就在快要放榜的时候,宋真宗下诏,说柳永的词“属辞浮糜”,理应受到谴责,不能上榜。于是,柳永落榜。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柳永很不服气,觉得自己“秀淡幽艳、浅近卑俗”的风格是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的,也是符合科举考试要求的,而且自己的成绩也是数一数二的,他不知为何落榜,于是,他激愤之下,写下了一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在金字题名的榜上,我只不过是偶然失去取得状元的机会。在歌妓居住的街巷里,有摆放着丹青画屏的绣房。那里住着我的意中人,与她们依偎,享受这风流的生活,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欢乐,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柳永的狂放之情可见一斑。
尽管发泄了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但柳永没有放弃,他暗自下决心“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感觉自己的志向一定能实现。然而,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在接下来的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以及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三次科举考试中,柳永仍然落榜,而且祸不单行,和他相好多年的歌妓虫娘也离他而去,这让柳永陷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他“愁闷朝夕”“心事始终难得”,他愤而离开京师,与虫娘话别,写下了一首惊为天人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如果你不懂词,我建议大家好好读下这首词。如果你不懂美,那也好好读下这首词。如果你“没有在深夜里痛哭过”,那你更应该读下这首词,因为这首词会让你“读懂人生”。
后世对这首词评价极高,认为“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而且这首词是宋元时期广泛流传的“宋金十大曲”之一。“金元杂剧、散曲引用词中句子或运用其语意的非常多。西厢‘长亭送别’一段,写张生、莺莺在清秋季节里离别,以及张生别后酒醒梦回时的凄凉情景等,都受到这首词的影响。”(信息来源自百度)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闻讯之后,立即从由鄂州赶赴京师。那一年的春闱,柳永终于登进士榜—-柳永终于梦想成真了。
而那一年,柳永已经五十岁了。
尽管在知天命之年才进士及第,这仍然让柳永高兴不已,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候到了,于是,他踌躇满志、志得意满地到睦州上任了。
柳永,能达成所愿、成为一位好官吗?
(四)
去睦州上任途中,柳永觉得自己应该去拜访一个人。
这人是谁?范仲淹。
柳永的父亲柳宜和范仲淹是好友,范仲淹十分欣赏柳永。听说范仲淹在苏州任知州,柳永遂去拜访。范仲淹听说柳永终于进士及第,也很高兴,勉励柳永要勤政惜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同时,范仲淹也给柳永讲述了自己当年在西北边塞抗击敌军的故事,还让他看了自己当年写的那些慷慨激昂的热血诗句,这让柳永很是感动,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踏莎行》,献给范仲淹:
谋臣样樽俎,飞云骤雨,三军共戮力番儿未去!天时地利与人和,西酋谁敢轻相觑。鼐鼐楼台,草迷烟渚。飞鸿惊对擎天柱!雄风高唱大风歌,升平歌舞添情趣。
这首词是柳永为数不多的具有豪迈气质的词作。
在范仲淹的护佑下,柳永先后担任余杭县令、泗水判官等职,后入京师,先后任著作佐郎、著作郎和太常博士等职,尽管品级不高,但也了却了柳永为国尽忠的心愿。
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柳永在润州与世长辞,时年六十九岁。
万千壮志,最终只归无语波澜。
(五)
纵观柳永的一生,才华出众,风流不羁,无论在杭州还是京师,一生出没于烟花柳巷,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词作,养活了当时一大批的歌妓,尽管他不入当政者的法眼,却在民间口碑炸裂,以致当时有说法“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据说,连汴梁的皇宫里也在偷摸着“每对宴,必使侍从歌之再三。”由此可见他的词作水平之高,影响之大。
然而,这种风流成性的性格,成就了他,也害了他。他一生志向远大,却因为好写“艳词俚语”而无法为当时的社会容忍。所以他一生漂泊四方,穷困潦倒。据说,柳永死后,棺木曾长期搁置于僧寺中,直到二十年后,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知润州时,才出资安葬了柳永,并由柳永的侄子为他写了墓志铭。此后,每逢清明,都有歌妓舞妓于柳永墓前祭奠,时人谓之“吊柳会”,并形成一种风俗,直到宋高宗南渡之后,这种风俗才中断。后人有诗题柳永墓云:“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柳永,这个“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的不羁才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风流情种,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群星闪耀中夺人先声,永远为后世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