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很有名。
我最早了解其中大体讲了些什么,还是看了网综《一本好书》中,由赵立新和黄维德参演的话剧版《月亮与六便士》。我得承认,两位演员将书中的人物演绎得极富魅力。尤其是画家斯特里克兰,人物前后的巨大反差,为了理想可以牺牲一切的执着,和那句不断递进重复的台词“我必须画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众所周知,书名中的月亮指高悬天上的理想,六便士指地上眼前的现实。所以,不少人认为,这本书讲的是理想与现实的故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在真正读这本书之前,也以为这就是其“中心思想”。甚至豆瓣高赞的书评说,读完这本书的人都有种想当下辞工不干的冲动。可等我真的把书读了,才发现并非如此。
但凡一个三观正常点的人,对于主人公斯特里克兰,评价一定是:人渣。但这本书三观有问题吗?是在宣扬一个人渣吗?不,因为斯特里克兰在书中已经被骂了一遍又一遍。他和我们一般认为的人渣又有不同,因为他不仅牺牲身边的人,还献祭了自己的一切,而目的只是为了不求任何回报和认可的画画。作者给他安排的路极其艰难,基本就是流浪的乞丐,最后死得也很惨。有谁会因此受到激励和鼓舞走这条路吗?即使真的有,我想斯特里克兰知道了,也只会不屑一顾的嘲讽:去死吧你,这和你有两便士的关系吗?
所以我想,作者毛姆并没有单纯想要去探讨为了艺术为了理想抛下世俗价值,乃至不疯魔不成活是否值得的问题。他也没有给斯特里克兰做一个有倾向性的判断。毛姆在书中分明写道:“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在书中,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当我们以为某个人物是这个样子的时候,后面的故事发展却告诉我们,我们之前未免太过武断了。哪怕我们通读了小说,也理解不了斯特里克兰为何突然地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理解不了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而斯特里克兰的妻子,原以为她就只是一个虚伪而庸俗的女人,可后来却又发现,和她的那些亲戚相比,她其实更独立更清醒更有主见,反而让人有了些敬佩。还有“我”朋友的妻子布兰琪,给人的第一印象体贴贤淑,却是一只扑火的疯狂飞蛾,终任由危险的欲望将自己吞没。我认为布兰琪是书中最矛盾的一个人了,当这个剧烈的矛盾找不到出路,她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本书的后半部分,“我”在塔希提岛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都有各自不同寻常的故事,每个人都不是我们能轻易定性的。
小说的最后,当斯特里克兰之子以牧师的身份,道貌岸然的引用圣经来评说他的天才父亲,书中的“我”却想起来圣经中的另一句话。这句话小说没有写明,但是批注里有说明:“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这是圣经中著名的一句话,也可以同样是说给我们这些急着去评说书中人的读者听的。
我其实无意去争辩这本书应该说的是什么。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创作是一门艺术,而读者读书就像观画一样,是一个很主观的事情。每个人读书认为自己读到了什么那就是什么,无论体验到的是否出于作者的本意。而且猜测作者的本意不是读者的义务。
我觉得这就好比个人对于生命的体验,无需去揣测创世者的本意,每个人从生命中读出的意义各不相同,活法也就不同。理解这一点,可能也就理解了书中人的率意洒脱吧。
此外,我其实还特别喜欢毛姆在这本书的开始部分写的一段话,但由于是另一个主题,所以等下回再谈谈感想。
火心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