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嫌性教育太早?坏人永远不会嫌你的孩子太小
初雪/文
提起韩国电影《素媛》,我们的心情总是异常沉重。这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把女童性侵害案例活生生、血淋淋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直视人性中最丑陋、最阴森、最黑暗的一面。
有的父母可能认为,性侵害不过是小概率事件,我们的孩子不会那么倒霉,摊上这事儿的。
可是,当我们翻开媒体公布的一个个案例、一组组数字时,结果却令我们触目惊心。
原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儿童性侵害,不受年龄、性别、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它的发生频率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成为侵害儿童健康成长的罪魁祸首。
据来自各国的统计数据,每4个性侵受害者中就有一个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儿童性侵害案件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坏人永远不会嫌你的孩子太小,他们会将罪恶的黑手伸向无辜的孩子——不分性别、不分年龄。
诚如英国思想家蔼理士所说,“性的启蒙工作应于何时开始,或怎样开始,也许成为问题;但是这种启蒙工作的非做不可,非仔细与谨慎去做不可,是再也不能怀疑的了。”
1.性教育,“犹抱琵琶半遮面”。
去年暑假,我参加中国杰出心理讲师高峰论坛,论坛上著名性教育专家方刚讲了目前我国性教育的“两难困境”——
本来,他们想借助学校的官方渠道去推广和普及性知识,但是在现实中实行时却困难重重,屡被家长们误解。
有些家长们反对性教育,而且用自己错误的常识去反对性教育,最终导致项目流产。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通过民间渠道去普及性教育知识。
据我所知,目前几乎很少有中小学开设规范的性教育课程,即使在大学,学生也是通过自发学习获取性知识。
这些通过非正规渠道得来的知识,未必是科学的知识,也许仅仅是打着“性教育”之名,行传播色情之实,这样岂不是更危险?
十多年前,我去一所中职学校作心理健康代课老师,当时讲的第一节课就是关于爱情的。课程内容的设计里,我讲到了一些有关“性”的知识,没想到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而且提出了很多问题,当时那堂课的效果出奇得好。从同学们渴求知识的眼睛里,从他们提出的问题里,我深刻体会到普及性教育的紧迫性。
2.性教育的本质,是人格和价值观的教育。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所谓的性教育,不过是进行一些基本生理性知识的普及,比如:给孩子讲解一些性器官的名称、告诉孩子婚前性行为的危害、性病的危害等等,这些也是性教育的一部分,但它不是真正的性教育。
真正好的性教育应该是专业的性教育,而不是家长们仅仅把自己所掌握的那点常识告诉孩子,甚至面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避而不谈。
我们以前的性教育,通常都是一些“规训”,家长和老师想把自己的价值观,自己认为“好的”,强加给学生。比如:告诉他们不能“早恋”、不能有婚前“性关系”等。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她回忆起往事,说自己上大学时,谈了一个男朋友。后来假期,有一次她不在家,她包里装的安全套一不小心被父母看见了,父母觉得颜面尽失,女儿包里怎么会有这东西?后来父母劈头盖脸地臭骂了她一顿,还动手打了她……
至今,这件事情她依然记忆犹新,也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作为父母,假如有一天无意中发现了孩子包里的安全套,真的不知道有几个父母会很淡定?又有几个父母会从小就给孩子普及科学、专业的性知识呢?
著名性教育专家方刚曾说:性教育不是单纯的性生理教育,还有性别平等、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的教育,是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
性教育的目标,不是教给孩子掌握多少性知识,而是培养孩子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任的能力;性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格和价值观的教育。
性教育过程中,孩子应该是受教育的主体。我们需要做的,是将不同观点和知识呈现给孩子,鼓励他们彼此之间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种把青少年的人权放在第一位的性教育,会不会因为青少年没有能力行使他们的权利,而造成不良后果。
其实不然,如果青少年在行使其性权时出现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性教育还做得不够到位,没有成功的赋权。
3.性教育,从“守贞”到“增能”。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欧洲性教育标准》中,将当今国际社会的性教育模式归纳为三种,分别是:禁欲型性教育、综合型性教育和整合型性教育。前两种性教育模式“首要的是解决问题,或以预防为本”,而整合型性教育则是“以个人成长为导向”。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父母对于“性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说教的层面。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形成某种观念,但是,我们没有能够通过讨论的形式让他们获得,也别指望可以通过灌输的形式让他们形成。
父母要想方设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理性、科学地态度对待“性问题”。
第一,以爱打底,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台湾著名教育家洪兰教授说,“父母能给孩子提供的最佳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
如果从孩子小时候,父母就以爱打底,和孩子建立充足的安全感和稳定、健康的依恋关系,我们的孩子就不会盲目地爱上一个人,或者在不该爱的年龄去谈“爱”。
“凡是早恋的孩子,都是内心爱的能量无法在家庭内部流动的孩子”。当爱在家庭内部受阻,当孩子得不到父母给的温暖和关爱,他就会去外面寻找能够给他爱的人——哪怕这“爱”是虚假的爱、不健康的爱。
当孩子提出关于性的问题,往往并不含有色情的意味,如果父母对这个问题心怀抵触,或者拒绝回答,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国际性教育大师桑德林·范·德·多芙在TED演讲中提到过三个严重后果:
一是孩子会去其他地方寻找答案,可是这未必是父母想让孩子得到的答案;
二是儿童也是有性欲望的,这是儿童性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非常正常的;但父母拒绝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这是羞愧的,会逐渐对自己有负面认知;
三是当孩子面临性侵时,孩子甚至不知道是可以拒绝的。
之前有一本很火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讲的就是有关性侵的真实故事。小说中房思琪问妈妈:“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但就是没有性教育”;而她妈妈竟然说:“什么性教育?那是给需要性的人准备的”。
正是因为父母冷漠的态度,导致了长期被家教老师性侵的房思琪最终选择了对父母沉默,甚至逼自己爱上家教老师。
而更让人痛心的,这本小说是作者林奕含的自传,才华横溢、学业优秀的林奕含因为被性侵而患上抑郁症,最终选择了自杀。
如果她的父母能够“铺一条让孩子的心灵回家的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够和她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困难和问题,也许,她最终就不会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第二,增权赋能,引导孩子做出正确选择。
每一位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但是我们不是通过禁欲教育那种对孩子剥夺式的保护达到这一目的;而是通过给孩子增能,让他们具备自我选择、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著名性教育专家方刚认为,当我们主张性教育应该促进青少年的自我决策能力,便是强调性教育的目的是赋权的;当我们主张性教育内容不应该以教育者的观念来取舍的时候,便是强调内容的赋权;当我们主张提供不同观点的碰撞让孩子自己思考的时候,便是强调方法的赋权。
我们因此不会对孩子说“不”或者“是”,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决定说“不”还是“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教育使他们具备选择、并对选择结果负责任的能力。
第三,教会方法,帮孩子建立“防护罩”。
孩子毕竟是孩子,但是很多大学生也因为“无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屡遭毒手。
2019年12月2日,河南洛阳一大四女生,和同事聚餐后与家人朋友失联。4天后,警方通报她已遇害。经过侦查,罪犯落网,让人没想到的是,杀害她的竟然是和她一起聚餐的男同事。
这个年轻的女孩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场饭局,竟然是“鸿门宴”,会葬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如果父母早一些教给她有关安全教育的知识,加强防范意识,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这些都需要早点告诉孩子——
比如:不要帮可疑成年人保守秘密、不要接受可疑成年人的礼物、不可以泄露个人信息、知道保护身体隐私部位、上学放学结伴而行;晚上一个人尽量不要出门,不要去危险的地方;如果真的一个人出门,一定要看有没有人尾随;不要轻易和不熟悉的人外出等;当有人试图靠近或者有暧昧动作时,一定要远离,或者以严厉的态度警告对方……
早点掌握了这些知识,孩子就会有一定的防范意识,这些知识也能成为孩子的“防护罩”。
“性”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也没有必要“谈性色变”,能够科学对待,在孩子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性教育知识,并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性观念,这样就能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
初雪,管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郑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心时代父母研究院家庭系统教育分享计划讲师团讲师,砍柴书院MCN矩阵作者,“郑亚楠心灵工作坊”创始人。喜欢读书写作,热心传播美文;主张”以一片纯真之心发现美,传递善”;用生活化的心理学知识解读教育等问题。
初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