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
初雪/文
当罪犯不能被法律制裁而逍遥法外的时候,当正义得不到伸张而被邪恶肆意蹂躏的时候,我们选择以暴制暴,还是选择看破放下?影片《熔炉》、《一个母亲的复仇》、《告白》等从不同角度给了我们诠释。这几部影片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将人性中隐秘的黑暗一层层剥开。
看这几部电影时,我的内心无比压抑,一种无法排解的焦灼感和无力感蔓延开来,整个人似乎都被黑暗紧紧包裹着;幸好在黑暗的尽头,我还能看到被巨大的光芒所照亮着的世界,让我自己还有力量,去探寻悲剧的源头,去探寻人性深处的幽暗。
《熔炉》中打着“慈善”旗号的校长、《一个母亲的复仇》中轮奸艾莉亚的四名暴徒、《告白》中蓄意谋杀女教师女儿的少年A和少年B,他们看起来都和常人无异,但是正是他们内心的阴暗,让他们做出如此惊人的行为。
虽然这些阴暗中,可能包含着大大小小的伤口:童年遭遇的创伤、成长过程中的阴影,以及曾被人残酷对待的烙印。也许,这残酷背后所不为人知的,是一个又一个受伤的灵魂。也许不被爱,也许遭人唾弃。可是,那些伤痕不能作为伤害别人的借口——一个必须借由伤害别人而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人,只能凸显出他的无能和自私。
1.对恶的纵容,就是对善的侮辱。
《熔炉》中的校长和教师们对孩子们肆无忌惮地殴打、凌辱和侵犯,《一个母亲的复仇》中四个暴徒对花季少女的摧残,《告白》中学生们面对女教师女儿被谋杀事件的无动于衷与冷漠,他们的行为足以挑起我们内心强大的愤怒——伤害了别人却无动于衷;更可笑的是,因为法律的保护,因为强大人脉的保护,这些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本来就对生命的珍贵缺乏敬畏的他们变得更加有恃无恐,伤害别人,甚至以别人的痛苦为乐,即使是杀了人,也没什么感觉。
而造成他们如此冷漠的帮凶不是别人,而是整个社会与家庭。法律的偏袒、家人的无视、朋友的帮忙,再加上学校的纵容,不但不能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反而还习惯性地将错误推到别人身上。
实际上,绝大多数心理变态者根本不具冲动性——实际上他们非常有心计,而且贪婪;激发他们贪婪、“卑鄙”心理的情感可能是愤怒,但是这种愤怒不是不假思索而突然爆发的,相反,它是冷酷无情、甚至是处心积虑而爆发的狂怒。“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如果我们对于恶人过度纵容,不让他们为此付出代价,那就是对善最大的侮辱。
2.唯有良知,才能照亮人性的阴暗。
那些伤害别人的人,也都是“潜意识”上的受害者,他们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得不到别人的重视,得不到别人的爱,内心感觉被伤害。
一个曾经在童年或者成长过程中受到心理虐待的人,他也不可能彻底消除情感上的疤痕。那些痛苦的创伤记忆,在重新置身于某个特定场景时,依然会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里一遍一遍闪回,让他们重新被痛苦所吞没、所包围……即使是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承认自己所有的罪行,伤害也已经无可挽回。
一个人曾经遭受过伤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又将自己曾经受到过的伤害加之于人,从伤害别人中获得快感,甚至觉得伤害别人理所当然——因为,自己也曾经受过那样的伤害。
当人在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创伤、虐待和变故时,所有情绪都会退回内心深处,唯留一双清澈的双眼看尽人性阴暗背后的一目了然的自私与残酷;当看透这些自私与残酷,却不施加于人时;当还心存良知时,它依然能够照亮人性的阴暗。
3.真正的光明,必定来自阴暗深处。
在社会上呆久了,渐渐地,我们不只看到浮于表面的光明,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真正处于阴暗之境时,光影交织的世界,善与恶如影随形的真相。我们不必再强迫自己去一心向善,因为恶也是人性本质的一部分。
当我们和受害人没有任何关系的时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我们都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地说出原谅,或者放下;可是如果受害者就是我们的孩子或者我们的亲人时,我们还会如此云淡风轻吗?如果做错事都可以以表面认错而求得原谅,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公理可言?
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痛失爱女的痛苦,更无法压抑明明知道孩子被暴徒侵犯而他们却逍遥法外的愤怒。因此,我完全理解电影中主人公们的行为,他们突破不顾世俗的眼光,甚至以不带丝毫情感地表面冷漠,一步步为孩子们讨回公道,为正义呐喊。
没有人希望世界变得很糟糕,也没有人不期待和向往光明,我们更不必自欺欺人地说,“人性很美好”而忽略或者低估人性“恶”的一面。
没有太阳的世界的确很冷,但是,真正的光明,必定来自阴暗深处;真正的善,必定经过恶的浸润。当我们能够无所畏惧地在阴暗处睁大双眼,也许,那久违的光明必定照彻长空!
初雪,管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心时代父母研究院家庭系统教育导师,郑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教育工作者,运动达人,”郑亚楠心灵工作坊”创始人。喜欢读书写作,热心传播美文;主张”以一片纯真之心发现美,传递善”;愿意倾听您的故事,帮您解决心理困扰。
初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