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垃圾分类看家庭教育

(本文共2498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从垃圾分类看家庭教育

初雪/文

7月1日开始,上海率先开始强制实行垃圾分类,将垃圾分为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在人们还为上海的垃圾分类一脸蒙圈时,又出了一条消息,“北京市也将通过立法约束垃圾分类,罚款上限将不低于上海”,而北京对于垃圾的分类与上海完全不一致,它是这样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及可回收物。

对比之后可以知道: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北京的表达水平,完胜上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北京的垃圾分类让人一看就一目了然,起码在扔垃圾时,无需掌握太多的垃圾分类知识就能够按类别扔;而上海的垃圾分类,却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把垃圾往哪扔?

这两种分类方法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名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但这名称和表达方式上的小小的不同,背后却隐藏着一种心态:你到底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还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这种心态在商业世界里非常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户思维——我们是否真正站在用户的视角来设计产品和解决问题。那如果将这种思维应用在家庭教育中,就是是否真正站在孩子的视角给他适合的教育。

我们常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是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哪还有什么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耐心,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节奏?

我们有的,是全社会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和焦虑——上如果孩子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正是这一系列的“如果”,让我们在面对现实时是那么无奈而又忧心忡忡,无法接受孩子学业成绩失败时的后果;而有些可怜的孩子,在面对过大的学习压力时,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对全国13个省份的约1.5万名学生做过《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的调查,其结果令人触目惊心: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考虑过自杀,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而13岁到16岁的孩子,占其中的40%。当打开电视、翻看手机时,你就会发现: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过大、父母管教过严等原因导致自杀自虐的新闻不在少数。试想一下,假如有一天孩子连生命都没有了,再谈学习还有何意义?

上午送孩子去上辅导班,那一栋楼上有很多辅导机构,坐个电梯都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可见,假期孩子们也都没闲着;辅导班的生意远远好过商场的生意。当然,现在选择辅导班已经成了主流,这本身没错,关键是上辅导班到底是孩子的需求,还是你将自己的需求强加给了孩子?你是跟风报的辅导班,还是在充分观察孩子个性、特长和优势的基础上,征求了孩子意见报的?

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将人的智力分为八种: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言语智力、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知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他认为,每种智力都是相对独立的,而每个人所擅长的智力也不尽相同。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也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而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也不相同。

依循这两种理论,我们为孩子提供的教育是否适合他,我们孩子的认知水平达到了哪个阶段?我们作为父母,有没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好“脚手架”的作用,为孩子提供适合其发展水平和行为塑造的线索以帮助孩子完成任务?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除了指责、甚至打骂孩子,或者抱怨爱人,我们是不是还有更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要适当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给孩子适合的教育;孩子的心理健康更不容忽视。我们更多时候关注到的都是孩子出现的偏差行为,比如:咬指甲、口吃、打架、网瘾、早恋、顶嘴等,殊不知,这些偏差行为背后,是孩子“滴血”的诉说。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你能够成为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密码破译者”,能够牢记,“在不良行为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你对不良行为就会有不同的感觉。”

作为父母,我们能够真正地“看见”孩子,和孩子在灵魂层面相遇,看见孩子情绪和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需要,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虽然孩子并不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密码信息,但当你处理他的隐含想法,而不是仅仅针对其不良行为作出反应时,孩子就能深深地感到自己被理解了。”

孩子更多时候期待的,是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就如我们养鱼一样,鱼缸里的氧气充足、水质好,小鱼才能健康成长;假如鱼缸里杂质很多,又缺氧,小鱼也容易生病甚至死了。孩子就像小鱼一样,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里才能养出一个三观正、情绪稳定的孩子。

家庭关系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在家庭系统内部,成员之间如何互动,对一个人的心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有些家庭,成员可以公开地表达自己的焦虑或不同意见;而另一些家庭,成员则在内心深处掩藏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些甚至还要将愤怒等负面情绪压抑起来无法充分表达,家庭中的情感交互变得隐蔽起来。

孩子如果处于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时间久了,也最有可能复制这一过程,并将这种沟通模式在无意识中传递给下一代。如果每一代都缺乏强大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自省力,这种“有毒”的沟通模式形成的“锁链”就无法被打破,成为整个家族的一种特质。

孩子如果在家里长期无法充分表达自己,就容易变成隐形攻击者。因为在家庭关系中,父母总是强势的一方,孩子通常是弱势的一方,他无法通过直接的途径表达自己,就会通过间接的途径进行表达。比如,你让他越快,他就越拖延、越慢;你越让他好好吃饭,他就越是不吃;你越是让他认真学习,他就越是不学……他就是以这种很隐蔽的方式和你进行对抗。所以孩子小时候,我们就要和他建立互相信任和稳固的亲子关系,“在心里为孩子铺就一条回家的路”。

现如今做父母已经不同于以往,我们的父母那一辈,主要是关注家庭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到了我们这一代,不仅仅要改善物质条件,更要关注到孩子的心灵成长,我们有时候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面临更多的问题。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太焦虑,平时多多学习,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孩子给予我们更多的,不仅仅是生命和家风的延续,更是我们教育过程中体会到的乐趣,还有自己的修行和成长。

初雪,管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心时代父母研究院家庭系统教育导师,郑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教育工作者,运动达人,”郑亚楠心灵工作坊”创始人。喜欢读书写作,热心传播美文;主张”以一片纯真之心发现美,传递善”;愿意倾听您的故事,帮您解决心理困扰。

吕清山,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职业摄影协会会员,郑州摄影家协会会员,郑州火车头摄影学会副主席、副秘书长,国家级高级摄影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从垃圾分类看家庭教育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