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治疗师的准备——
读《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有感
初雪/文
从北京参加中国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大会回来,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一周,但是开会的场景,那些大咖们的讨论、理念等,却如星星之火,时不时地闪现在脑海里,虽然只有点点微光,有时却能点燃思想的火花,呈现燎原之势——每逢此时,一股难以名状的愉悦感从心中升起。
记得之前读南希的《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这本书,书中温暖的语言,有时候会引起很强烈的共鸣,得到很好的疗愈;但有时,有些话读好几遍也未必能读懂,只能暂且搁置,等待有一天“其义自见”。参加了“两会”之后,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关于心理咨询的信息,再读此书,说不定看到哪一点就能够理解其意思,就能够找到很好的契合点,感觉读起来似乎没有那么晦涩难懂了。
书中第三章《治疗师的准备》,讲述了成为一名治疗师之前所需要做的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对定位的考虑、治疗师的心理治疗以及其他有价值的实践基础等。这一章一开头就引用了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临床学家的核心任务是更好地认识他/她自己,这样才能够逐渐地以更深入、更有效的方式去体会他人的经验和感受。”我想,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首要的不是如何去帮助别人,而是先要学会“自助”,因为“没有任何证据指出一个人只有成为心理健康的楷模(或其他任何种类的楷模)才能在心理上帮助别人”,所以,先修通自己,处理好自己的“未完成情结”和问题,才能更好地助人。“人本主义治疗师认为深入地了解和处理自己的深层情感将会加深自己能够提供治疗的深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治疗师本身就是一个工具,“心理医生开给患者的第一种药就是自己。”
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人的感情非常复杂。对于刚开始从业的咨询师,书中说有个坏消息,“那就是他/她一定会犯很多错误”,而好消息就是,“治疗师的大部分失误不会带来持久的伤害——至少,如果失误能尽快得到弥补的情况下是这样,这正是督导师的职责”。即使是一些情况严重的来访者,他也能分辨出“诚实的”错误和服务机构里的某些人为了操纵或打发他而做的错误举动。所以,在咨询过程中,诚实地面对来访者极其重要,“治疗师在情感上越真实,病人就越能够不感到羞耻地开放自己”。在咨询的过程中,即使对于那些脆弱的、深陷痛苦之中的个体来说,“他们不会为诚实的错误感到震惊或不悦,但是他们不会原谅那些恶意的操纵或缺乏关爱的错误。与思维上的错误相比,心灵上的错误会带来比大脑的错误多得多的毁灭性。用‘为了你好’作借口来掩盖自私行为的做法尤其不可宽恕。”
心理咨询过程中,当看到通过自己的帮助和来访者的共同努力,其状况日渐好转,非常有成就感;但是正如太阳有光辉也有影子,挫败感、无助感和孤独感也像孪生兄弟一样相伴相生——当看到来访者因自己的努力却丝毫不见好转甚至退行时;当来访者产生移情时;当自己内心不够强大,和来访者有共同的盲点时……这样的时刻,那种无助感、挫败感如黑洞一般,将自己吞噬,它又像一股强大的旋风,将自己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所以,在从事心理咨询过程中,督导师的督导和陪伴非常重要,督导过程也会“变成一个兼具支持、刺激、挑战的滋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也不断深入了解自己,不断成长。
在“其他有价值的实践基础”中,作者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实践基础,一个是“如果治疗师尽可能多地接受文学、神话、艺术、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教育,那么他们能够从中获益良多。”作为一个治疗师,不能仅仅将关注点放在医学、心理学等领域,而是要具有跨学科思维,做到融会贯通,以多元视角看待人性。第二个有价值的实践基础是拥有广泛的生活体验,接触不同年龄、职业、宗教、种族背景、文化、社会经济水平的人们。通过接触不同于自己的人群,能够扩大自己的生活半径,增加自己的间接经验,更好地开展咨询工作。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咨询师,强大的心理能量是基础,只有自己具有足够强大的心理能量了,才不会被负面能量所感染,才能以强大的正能量去影响来访者。当然,“内功和剑法同样重要”,如果说强大的心理能量是内功,那么,各种流派、技术疗法等如“剑法”,能助我们一路上披荆斩棘,和来访者共同穿越那片黑暗的森林,最终抵达内心的光明之顶!
作者介绍:
初雪,管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教育工作者,”郑亚楠心灵工作坊”创始人。喜欢读书写作,热心传播美文;主张”以一片纯真之心发现美,传递善”;愿意倾听您的故事,帮您解决心理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