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有这想法?
文/康信明
我在微信群里发了个美篇,介绍我的一本书被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收藏了。随后就有一位网友主动加好友,备注里面写着“我哥是密歇根大学的终身教授”。
通过好友后,我和他聊起了他哥的情况。他哥哥早年在国内大学任教,二十多岁就晋升教授,还被评为优秀教授。后来到美国大学教历史,出版过许多著作。
图片
聊天中,我请求他跟他哥说说,拍一张我的书放在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书架上的实景照片,以做纪念。他很快联系上了他哥。问清楚是《撩开人性的面纱》以及我是该书作者后,很快,老教授在密歇根大学图书馆网站上找到了这本书。
我们是晚上聊天的,美国正好是白天,他哥那时在上课。
过了几天,他哥回话说,这本书在图书馆已经没有了,可能是借出去了,也可能是丢失了,不过没关系,他会买一本放进去的。
这本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说完也就过去了。但它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刺激了我,促我思考。应该就是他哥那句“我买一本放进去吧”。
哦!万恶的资本主义,一个中国去的教授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通常我们见到的只有图书馆丢书,那有图书馆平白无故多书的道理?也不是没有捐书的,但我们捐书,基本上是捐自己写的书,没有必要买一本别人的书填进去。而且捐书,即便是捐一本书这种小事,一般也会走一个仪式,郑重其事地交到图书馆馆长或工作人员手里,然后领取捐赠证明,拍照,甚或写点什么报道一下。之所以如此慎重,即便嘴上不说,内心的想法也是不言而喻的,设法让领导知道,让周围人看到,让图书馆清楚等。总之不能不明不白。
像这种悄没声息的自觉自愿,不符合我们做事的风格。不是吗?好事我们大家确实是做了不少,但不会这么随便和轻描淡写。我们有突发情况下做好事不留名的,有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的等等,但也有那些为完成任务做的好事;先在脑海中掂量、酝酿一番,有没有风险,要不要做,怎样做,做事的目的、意义,再去做的好事;先提炼,先想好如何报道再做的好事;过于渲染形式的好事等等。
图书馆缺书了,大不了提醒他们一下。重点是对图书馆补书这件事不好理解,怎么补?是悄悄买一本书塞进去,还是给管理员讲一下?还是也像国内这样走点形式?如果是悄悄,那图书馆盘点时,多出来的书怎么处理?如果只是给管理员讲一下,那是不是说明这种现象在他们那里很普遍?如果这种事属首次发生,管理员怎么着也应该请示一下领导,领导们要不要上会研究一下?出台什么文件或制度,也好让管理员今后有章可循。老教授是做学问的,要经常去图书馆(记得网友给我发过来的聊天截图中,看到他哥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平常搞研究也依赖这个图书馆),他应该最清楚这种事,如果像我说的那么复杂,那他肯定不会这么没常识地随口一说。
对此,我很想采访一下这位老教授。但无奈,我没法和人家取得直接的联系。通过他弟弟传达,也不见下文。我也不好再打扰人家。老教授到底是怎么想的,“补”一本具体怎么补?不得而知。
大家对此有什么权威的解释或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