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尝问字寻其味
文/张平
笔墨依缘趣,勤耕皆有春。砚台无浅客,留得苦寒人。
不知不觉泼墨三载有余,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给自己挑错,反复琢磨,入笔、行笔、收笔,创作实践,兴趣有益,小有收获。
初学临摹一年时至今持之以恒,揣摩习作均难写出能让自己满意的作品,献丑自嘲只能在凑合的单字或组合中,找到一点点认为稍微合意的地方。
俗话说:字如其人。初学也不知名家是怎样写字的,也不甚了解众家是如何处理字的大小,间距、留白、落款等等书法专业的知识,乱涂鸦也走了一段弯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反复练习过程,始手在练与悟中去找点感觉,求师指教。临摹循序渐进,虚心涵泳,不耻下问,慢慢地摸索出纠正自已不足的指导方法,学问思辨,需要怎么改正,心里渐渐有了一些贴谱。
当然,初学有最简便的办法,凡习作所练的字我都喜欢挂在墙上孤芳自赏。父親曾经说过;”字怕挂,人怕忘”,“字要经得起看,人要经过起磨”。这些铭记于心的体己话,记忆犹新,没齿难忘。挂墙比对,从中挑错,回炉重造,写写改改,改改写写,得于心,应于手,神领意行,思过半矣。
回眸始初,起笔手颤,字多锯齿,落笔无所措手,对字形,笔法、结构、搭接特征,心中无数。
更有认识不足,活思想犯惯性错误,甚至觉得临帖拘束,呆板,越写越快,杂乱无章,导致忽略笔法,走了一段小弯路。
借人之智,修善自己。产生浓厚兴趣与爱好得益于阅读与朋友们的鼓励,阅读最大的乐趣无非与生命的经验交换印证,是获取知识面最廉价的方法。书法博大精深,技法丰富细腻,理论实践并举,人们常说“理论不明,实践不灵”。通过视屏、、文史了解,如藏锋露锋,中锋侧锋,扛肩柴担,驻笔顿笔,悬针垂露,宁上勿下,左细右粗,左短右长,黄金分割,上下呼应,藏露兼施等专业术语学习,使我在临摹中减少了少走弯路的迂腐。
书法哲人道;“初学临帖,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用笔最忌妄发笔力。笔锋未着纸,而手已移动,则浮而轻,盖力在处故也”。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便能如人意”。
“须习熟,莫闲嬉。讲解更思微,磨穿桑氏砚,坚下董生帷”。概莫例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法是一门日积月累无间断的苦修。“一日不练,功退三日“。成功的个体差异不在于智商,而在一个人是否于努力,是否坚持。
既不可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更需耐住寂寞,守得花开,广临百家,兼收众家之长。就像密峰采蜜一样,采众花之香,酿天味之蜜。”学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切忌独守师门,盲目排他。
《永字八法》曰;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初浅体味书法,去芜存菁,净化心灵,深有感触。综观汲取对个人修养,文化素质,道德情操,性格形成皆是在潜移默化中领悟。
岁月如剪,时节如流。总结三载泼墨,居有不足存多……
运笔要领不够流畅扎实,中锋用笔,时有偏倚,回锋“蔵头护尾”不到位。
黄金分割不均匀,间架布局不均衡,不协调。
字形理解不透彻,基本功不扎实,诸多问题,亟待日后仍须努力弥补。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
及今闲尝,时光回眸,浅淡年华让我在苦学中奋起保有滋养岁月的风霜冷暖。
会得众长,淡然寻找快乐、和谐、怡悦的一脉心湖里,凝眸书香,荡舟翰海,凌波踏浪。
愿得一已缱绻胸怀,一地初心爱尚,一朵清洌莲蓬,描摹万千文字,饱蘸岁月的一片志诚,结体、精鍊、於益、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