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历史名人
文/李家祖
我的家乡庞居寺门上,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个地方也就几百平方公里的样子,从古至今,却出了不少名人。这些名人除了在坊间流传的之外,还有的上了氏族志书,地方志书或国家级志书。当然我这样说,也不是信口胡诌的,这是我利用闲暇之余,翻阅历史资料而得来的信息。看了这些资料之后,我在心里想,像我们这样的小地方,能出这些历史名人,确实让人感到自豪骄傲。特别是那些载入史册的名人,更是令人钦佩,阅读他们的事迹,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就是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名,是他们多多少少做了些惊天动地或者有益于黎民百姓的事情,才垂名青史的。
细数起来,在历史上留名最早的当然是西汉末农民起义领袖秦丰了哦。
秦丰何许人也?!也能在史书上留名!打开纪昀等编撰的《渚宫旧事·卷四》载:“秦丰南郡人,少有雄气。王莽末,结乡里豪杰起兵,掠荆州十二县,据襄阳之黎邱,自称楚黎王,尽有南郡之地。光武建武四年,遣将军岑彭、朱祐相继讨之,数年乃平。”
从这段文字来看,秦丰在年少时,就是个有志向的人,在王莽篡政的乱世之年,敢于起兵反抗暴政,建立政权,竟然占领了南郡一带十二县的地盘,“自称楚黎王”。光武清剿割据势力时,竟然数年才将他消灭,可见他是个了不起的人!难怪他能被载入史册,成为庞居寺门上坊间流传的英雄咯。
那么,秦丰是不是庞居寺门上的人,从上面的这段文字还是难于弄清楚的,因这段文字只告诉读者,秦丰是南郡人。南郡,在当时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根据《汉书·地理志》载,西汉时期的南郡属县有襄阳、江陵、宜城、夷道、郢县、当阳、枝江、华容、编县、临沮、夷陵、州陵、邔县、中卢、鄀县、秭归、巫县、高成共十八个县。《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的东汉时期南郡管辖的县级行政区有襄阳、江陵、宜城、夷道、当阳、枝江、华容、编县、临沮、夷陵、州陵、邔国、中卢、鄀国、秭归、巫县、佷山等十七个县。从这两本书里,我们弄清了南郡所包括的州县,那么秦丰是哪个州县的人呢?《资治通鉴·卷三十八·汉纪三十一》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更始二年甲申,公元二四年,冬。邔人秦丰起兵于黎邱,攻得邔、宜城等十余县,有众万人,自号楚黎王。”从这段文字看我们知道秦丰是邔国人,也就是邔县人。邔县位于何方?这里有一幅东汉时期荆州之南阳郡、南郡的地理图,看了就可以弄明白了。
从这幅地图上来看,邔国在宜城县以北,黎邱山在襄阳东南,汉水以东,也就恰恰在王集一带,即庞居寺门上那一带了。因此,我们说秦丰是我们王集一带的人,那是绝对没错的。
弄清了秦丰是哪里人,再来看看他作了哪些有利于老百姓的事,这里有民间传说为证,民间说秦丰年少的时候曾到长安求学,在长安他遇到了刘秀也在那里求学,他们都在国子监读书,成了同学。秦丰在长安学成之后回到南郡邔县担任县吏,很能秉公办事,颇受邔县百姓欢迎。因此在王莽末年天下大乱时,他在黎邱起兵时,颇受老百姓的拥护,并很快占领了邔县、宜城、邓县等十多个县城的地盘,拥兵数万,且自称楚黎王。
秦丰虽然自称楚黎王,但在史书上并没单独为其立传。他的事迹多在他人传记里出现,例如在范晔著述的《后汉书·朱祐传》中是这样记述的:“四年,率破奸将军侯进、辅威将军耿植代征南大将军岑彭围秦丰于黎丘,破其将张康于蔡阳,斩之。帝自至黎丘,使御史中丞李由持玺书招丰,丰出恶言,不肯降。车驾引还,敕祐方略,祐尽力攻之。明年夏,城中穷困,丰乃将其母、妻、子九人肉袒降。祐槛车传丰送洛阳,斩之。”这段话至少告诉了我们这样几个信息:一、建武四年,朱祐是代替征南大将军岑彭围攻秦丰的;二、在朱祐没攻破黎邱城前,刘秀曾派人劝秦丰投降了的,但秦丰没答应,并口出恶言,骂过刘秀了的;三、刘秀见秦丰不肯降,就授计给朱祐,让他竭尽全力攻打黎邱城,他自己却走了;四、朱祐等刘秀走后,才大力攻打秦丰;五、就是这样,秦丰还又坚持了大半年,最后因城中粮草完了,才带着母亲、妻、子九人投降。从这五个方面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秦丰确实不错,他能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又坚持数月之久,实在难能可贵,最后他虽带领家人投降了,据民间传说,那是为了避免汉军屠杀黎邱城百姓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
秦丰投降虽有点不光彩,但在投降之前,可是与刘秀抗衡了三年多的,在朱祐擒秦丰前,最早攻打秦丰的是刘秀的大将岑彭。在范晔著述的《后汉书·岑彭传》中是这样来写秦丰的:“南郡人秦丰据黎丘,自称楚黎王,略十有二县;”“车驾引还,令彭率傅俊、臧宫、刘宏等三万余人南击秦丰,拔黄邮,丰与其大将蔡宏拒彭等于邓,数月不得进。帝怪以让彭,彭惧,于是夜勒兵马,申令军中,使明旦西击山都。乃缓所获虏,令得逃亡,归以告丰,丰即采其军西邀彭。彭乃潜兵度沔水,击其将张杨于阿头山,大破之。从川谷间伐木开道,直袭黎丘,击破诸屯兵。丰闻大惊,驰归救之。彭与诸将依东山为营,丰与蔡宏夜攻彭,彭豫为之备,出兵逆击之,丰败走,追斩蔡宏。更封彭为舞阴侯。秦丰相赵京举宜城降,拜为成汉将军,与彭共围丰于黎丘。时田戎拥众夷陵,闻秦丰被围,惧大兵方至,欲降。而妻兄辛臣谏戎曰:“今四方豪杰各据郡国,洛阳地如掌耳,不如按甲以观其变。”戎曰:“以秦王之强,犹为征南所围,岂况吾邪?降计决矣。”“四年春,戎乃留辛臣守夷陵,自将兵沿江溯沔止黎丘,刻期日当降,而辛臣于后盗戎珍宝,从间道先降于彭,而以书招戎。戎疑必卖己,遂不敢降,百反与秦丰合,彭出兵攻戎,数月,大破之,其大将伍公诣彭降,戎亡归夷陵。帝幸黎丘劳军,封彭吏士有功者百余人。彭攻秦丰三岁,斩首九万余级,丰余兵裁千人,又城中食且尽。帝以丰转弱,令朱佑代彭守之。”这段文字写了秦丰与刘秀抗衡的历史事实,尽管秦丰用兵多次失利,但他还坚持与刘秀干,可见他是很有毅力的。难怪在庞居寺门上一带一直把秦丰当作英雄来传颂咯。
(秦丰领导的农民起义)
对于秦丰的记载,除了在《渚宫旧事》、《后汉书》里有记载,还在《东观汉记》、《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注》、《水经注》、《水经注疏》、《汉书》、《后汉纪》里均有相关史记记载,可见秦丰的影响也够深远的了哦!
其次,家乡的历史名人就是西晋镇南大将军羊祜了。
说到羊祜,大家都很熟悉,西晋征南大将军,从西晋泰始五(公元269)年开始,他就在襄阳镇守。直到他逝世(公元278【西晋咸宁四】年),在襄阳镇守将近十年。在古缮洲屯军垦田亦有十年,给古缮洲的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好事。唐初房玄龄等人编撰的《晋书·羊祜传》里是这样记载羊祜的事迹的:“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正因如此 ,古缮洲人民将羊祜将军修建起来的港口,称之为“羊祜汊”,将他修建起来的街市称之为“羊祜汊街”,用以纪念他所办的好事实事。这些名称,一直延续到如今,人们仍旧在使用这些古老的名称,以表达人们对羊祜将军的怀念。
那么,羊祜将军是哪里人呢?翻开《晋书·羊祜传》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文字:“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这段文字只有十一个字,向我们介绍了羊祜将军的籍贯,他是山东泰山南城人,不是我们庞居寺门上的人。
(幼年时的羊祜)
那么,古缮洲的人民为啥要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些地方呢?在《晋书·羊祜传》这篇文章里,除了前面引用的文字外,还有如下那些文字来褒扬羊祜将军的事迹,说明庞居寺门上的人们纪念羊祜将军的原因:“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祜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会吴人寇弋阳、江夏,略户口,诏遣侍臣移书诘祜不追讨之意。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使者不能诘。”
上述这些文字不仅写了羊祜将军在襄阳的防务做法及策略,还让人们明白了羊祜将军的为人德操和品质,不仅古缮洲的老百姓佩服,就连敌国的士兵、将军也都佩服,因而出现了在他逝世后这样的情景:“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呢?《晋书·羊祜传》是这样写的:“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遗令不得以南城侯印入柩。”读了这几句话,你可以看到一个高大的形象矗立在你的面前,庞居寺门上的人把他当作家乡的英雄来景仰崇拜,实在是出自于内心的真诚,羊祜将军受之无愧矣!
不仅古缮洲的老百姓对羊祜将军这样敬仰崇拜,连整个襄阳的老百姓亦是如此,《晋书·羊祜传》是这样写的:“赐去城十里外近陵葬地一顷,谥曰成。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从这些文字的描述来看,羊祜将军的品质影响可谓深远也!
如果说秦丰、羊祜是为人民作了有益的事情而留名史册的话,那么中唐时期的庞蕴则是发扬光大了我国的佛教文化,也在史册上留下了他的名字。他之所以成了家乡的历史名人,是因他长期居住并在这里得道成仙,劝说襄阳节度使于頔弃暴为良,让襄州(古缮洲当时应属襄州管辖)避免杀伐而功德无量,老百姓才把他的名字和他居住的地方结合起来,成为家乡的地名,让他享誉万世,永久崇拜祭奠他,何况他原本就是襄阳襄州人哩!
《五灯会元·卷三·庞蕴居士》是这样说的:“庞蕴,字道元,湖北襄阳人。世本儒业,父任衡阳太守,惟道元少悟尘劳而志求佛道。”这段话文字不多,却向我们介绍了庞蕴的籍贯、家庭情况和他本人的志向。正因为他有如此志向,因此他对一切都看得很淡散。《五灯会元·卷三·庞蕴居士》中是这样写的:“居士家资殷厚,却视若无物。元和年中,北游襄阳,因爱其风土,遂将家传数万珍宝用船载之湘水中央,倾倒一空。偕同妻子及女儿躬耕鹿门山下,兼卖竹器为生活。尝作偈曰:‘心如镜亦如,无实亦无虚。会得个中意,铁船水上浮。’”如果说这是庞蕴对人生真谛的悟道的话,那么他在趸臼岭南居住的那段日子,与当时的襄阳镇守使于頔的交往,让这个轻狂暴虐之徒洗心革面,一心向善,实在
是庞蕴学佛悟道后的最大功劳。
为啥这样说呢?这与中唐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是相吻合的。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唐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是这样的:相对稳定下的严重危机,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营私争权,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复杂。于頔乃河南人,靠荫补做官,官至刺史,乃一方藩镇长官也。在《旧唐书》里这样写他:“然横暴已甚,追憾湖州旧尉封杖。由大理卿迁陕虢观察使,自以得志,益恣威虐官吏,日加科罚……贞元十四年,为襄州刺史,充山东南道节度观察。……时德宗方姑息方镇,闻頔事状,亦无可奈何,但充顺而已。頔奉请无不从。于是公然聚敛,恣意虐杀,专以凌上威下为务。……判官薛正伦卒,未殡,頔以兵围其宅,令孽男逼娶其嫡女。”也就在他升任襄州刺史时,住在大堤城内,听说庞蕴学佛悟道,道行深厚,就前去趸臼岭拜访庞蕴,以求治理良策。对于于頔的为人,庞蕴是熟悉的,虽然唐德宗都忌惮他,但庞蕴却不怕他,他给于頔解悟人生道理,促其醒悟,久而久之,于頔与庞蕴成了好朋友,在庞蕴升天时,他得到消息,立即向趸臼岭撵去,赶他撵到时,庞蕴还没闭眼:“居士以手籍公之膝,流盼良久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皆如影响。言讫,异香满室,端躬若思。”(《指月录》无名子《序》)。听了老朋友这段满含哲理的话,让于頔决定洗心革面,一心向善,减少了中原许多残酷的杀伐,于頔也因此而寿终正寝。
(庞蕴隐居修炼的)
如果说庞蕴是学佛悟道,发扬光大佛教文化行善而载入史册的,那么军户潭南的李氏家族的三世祖李灿也是行善而载入地方志和氏族志的。
明万历甲午年间,宜城河东一带闹饥荒。正月间刚完,就有不少饥民到处讨米要饭,维持生存。
那天,李灿族长刚到街上茶馆品茶,就听见茶馆外面传来了讨米要饭的声音。
“积个福吧!我们一家已有几天水米没打牙了!”
“积积德吧!我的两个孩子饿的走不动路了!”
……
听到这些声音,李灿族长坐不住了,他知道,去年秋,汉江里发大水,河东一带的秋庄稼大多数没收起来,今年闹春荒是必然的事儿,李氏家族要不是近几年准备搬迁,积攒了些粮食,恐怕今年也有人家卖饿了。他这个人平生见不得别人受苦,听到这些凄惨啼哭声,心里十分难受,就准备从修祠堂的公粮中拿出些粮米,开个粥厂,救人性命要紧。主意拿定,他就从容不迫地走出茶馆,对那些面黄肌瘦的饥民说:“父老乡亲们!大家不要喧哗了,从今天起,你们就有饭吃了!我要在这里开粥厂,这个茶馆,还有街北头的饭馆,从今天起,他们都为你们弄饭,一天三顿,保证大家不饿肚子!”
从那天起,李家粥厂开起来了,每天接纳三四百人饥民,从阴历二月初,一直开到阴
历五月间完。
不久,李灿族长积德行善的事情不胫而走,此事传到邑令梁雍那里,邑令梁雍赠匾额,表名义,将李灿族长崇祀乡贤祠,成为宜城百姓学习的楷模。那时的宜城县志云:“万历甲午宜大饥,公出粟周济全活者数百人,邑令梁雍赠匾额,表名义,崇祀乡贤祠。”这段话不仅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宜城县志》有记载,就是在1919年冬至编撰的《李氏族谱》中也有简略的记载,目的无他,就是以此告诫李氏家族的子孙要像祖先那样,积德行善,多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除了李灿族长的善举载入地方志和氏族志外,发生在清朝嘉庆初年的白莲教起义的庞居寺门上一带的英雄刘朝公、刘朝义兄弟,也被载入了由王万芳领衔总纂的《襄阳府志》和刘氏家族编撰的族谱里。
这次反清起义,是由襄阳东津的王聪儿领导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的原因主要是清王朝豪强开始的圈地运动,将老百姓开垦出来的土地占为己有,老百姓无法生存,才举起义旗进行反抗。起义军杀贪官污吏,杀地主豪强,转战中原大地,转战鄂豫川陕,历经八年,最后被清王朝血腥镇压,将霸王山之刘的刘氏家族屠村灭户,千余户的刘氏宗族,被屠杀的竟然不足二百户人家,其状可谓惨矣!
为写这段历史,王万芳差点被诛灭九族。说到这里,还要说到王万芳领衔总纂光绪《襄阳府志》这件事。光绪十一(公元1885)年,襄阳知府吉尔哈春聘请王万芳编撰《襄阳府志》,在交待任务时,吉尔哈春要求王万芳将这部志书编纂成一部信史。王万芳于是就按吉尔哈春的要求,在写这段历史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结果在审阅时被吉尔哈春删除了,并说了那样写的利害关系,才让王万芳一家免了被诛灭九族的危险,但那样却让王万芳遗憾终生。
王万芳虽遗憾终生,但就因这部《襄阳府志》的编纂,让王万芳留名千古,成了庞居寺门上著名的历史人物:与宜都的杨守敬齐名,被称为“湖北二杰”;与单懋谦、吴庆涛并称为“清末襄阳三名士”;庞居寺门上尊师重教的典范;被慈禧太后嘉奖为“京城风流才子”……一系列的褒奖荣誉在民间流传,成为庞居寺门上人们学习效仿的楷模。
庞居寺门上的历史名人,最当推崇的还应该是上王家集的“王氏三杰”,即王全芝、王全成、王文锦。是他们给庞居寺门上的老百姓带来了马列主义,让庞居寺门上的老百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解放的彼岸: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夙愿;抗日战争时期,不但帮助张自忠将军的部队运送粮草,还将张自忠将军的遗体护送过了汉江,直达陪都重庆,明记三房王仪斋先生的义举在庞居寺门上名声鹊起;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让庞居寺门上的老百姓首先站了起来,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清匪反霸、土地改革运动,当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时,庞居寺门上的优秀儿女,又把自己的四百多名子弟送往朝鲜,开始伟大的保家卫国征程,为保家卫国献出了热血和生命;庞居寺门上的人民对此并没有居功自傲,他们的优秀儿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继续贡献自己青春和生命,1971年,他们的优秀儿女,海军航空兵飞行中队长郝有芳,在一次飞行训练中飞机出了故障,为避免飞机撞到前面的小村庄,错过了跳伞的最佳时机,而壮烈牺牲,成了国防部表彰的爱民英雄!1988年10月,王集镇新洲村的农民子弟,英雄的武警战士,优秀的共产党员刘家友因公殉职,在《人民日报》登载了他因公殉职受表彰的新闻,在《解放军报》上登载了题为《这才是个真党员》的通讯报道,据说这个题目是引用邓小平的批示。刘家友同志殉职了,他的先进事迹被武警总队报送到中央军委,军委主席邓小平看了这个材料,当即提笔写下了这七个字:“这才是个真党员!”并号召全国人民向刘家友同志学习,军旅作家刘秉荣先生就以此为题,写了有关刘家友同志事迹的通讯报道,让这个农民子弟成了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除了这些名人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全国同志。王全国同志更是庞居寺门上人的骄傲,他十二岁参加革命,担任襄南二区儿童团团长,十八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灭日寇,打老蒋,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官至省部级;改革开放时期,冲在第一线,成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可以名留史册是他主动请缨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历经种种风险和困难,终于建成了中国的第一座核电站,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其功勋可谓卓著矣!